福安新闻网消息(郑美珊)福安坦洋工夫茶驰名世界,她在促进福安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造就了许多茶界的精英,现任福建省天荣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沈承荣,就是其中的一个。
人的一生,虽然有许多机缘巧合,但大多成功的起点都与生长的那方土地的山水有某些的关联,沈承荣能有今天的成功,正是他家乡的那片翠绿的茶园和著名的坦洋工夫茶成就了他。沈承荣从一个普通农民,凭着一股闯劲,白手起家,历经艰难,创立了天荣茶叶有限公司。今天的公司已经拥有职工283人,其中管理人员45人,技术人员13人,中级职称5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2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就业人员238人。沈承荣以自己的业绩,谱写了一条人生的创业之路。
沈丞荣,1964年出生于福安市松罗乡洋西村的一个种茶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早在清末年间,坦洋工夫鼎盛时,就创办了“昇泰隆”茶庄,就懂得以种植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通过水路马道把茶叶销往全国各地。沈丞荣每次谈起先祖和那枚留给子孙刻着“昇泰隆”茶庄的印章,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祖父的年代,国家没有战乱,国力没有衰微,能有今天国泰民安的大好时势,那“昇泰隆”将是何等辉煌。他深感就算是今天,自己的公司格局还无法和先祖时相比。话虽如此,但沈承荣在内心却不一定肯真正认输,他相信他天生就与茶叶有缘,因为他的血统里流动着茶叶的芬芳。他选择茶叶做为自己的事业,看来似是偶然,有时他会想,也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沈丞荣儿时,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死守几亩薄田和茶园,成天在田间忙碌,还是吃了上顿顾不上下顿。无奈之下,他父母硬着心肠,把年幼的弟弟送给别人。沈丞荣对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俩个字——贫穷。他从小几乎没穿过新衣服,吃过好东西,因此,那时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吃饱穿暖。
沈承荣的父母,尽管贫穷,但他们不想委屈了孩子,他们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承荣上学。承荣从小就暗暗下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干一番事业,报答父母,让父母能过上好生活。1979年高中毕业后,他不想闲呆着无所事事,总想能找点事情做,减轻父母生活负担。他就学起木匠活,从小学艺精,两年就带起徒弟,为他人做家具,修缮学校课桌椅,生活虽然清苦,总算能填饱肚子。一次,在和朋友的偶然闲聊中,他了解到收购茶青、贩卖到茶叶初制厂,从中可以赚到一定的利润,种茶世家出生的他,立即萌生了收购茶青的念头。但收购茶青,需要本钱。山区长大的孩子不怕吃苦,怕的是找不到用力处。目标一定,他就向亲朋好友筹资。好在这毕竟是小本生意,那时大家虽然经济比较困难,但都同情他的家境。他筹足资金200多元,就开始涉足茶叶买卖,向一家一户收购茶青,送到松罗公社的茶叶初制厂加工,然后再卖给茶贩。虽说一天可以赚十多元,但当时各个乡村交通不方便,买茶叶都得靠肩挑,茶袋背。一天到底走了多少里路,他记不清,只知道起早摸黑地跑跑跑。他乐此不疲,他庆幸自己总算能为父母减轻一些经济压力。当时的他也没有意料到,其实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茶叶结下不解情缘,踏上了人生的创业之旅。一来二往,总算摸清茶青的行情。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降低自己的利润,以高出其他茶贩的价位向茶农收购。他生来讲究信用,绝不拖欠茶农的钱,赢得了茶农的口碑。茶农们都乐意把茶青卖给他,并且同意他售后付钱。这无形中缩小了资金成本,增大利润的空间。每天虽疲惫不堪,好在山里人天生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就这样,他从薄利多销的经营的模式中,赚下了人生第一桶金。
福安是全国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和坦洋工夫茶原产地。而松罗是福安茶叶种植的主要茶乡之一,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温度20度,平均年降雨量1621毫米。飞翠叠绿的山头,终年云遮雾绕,恰是茶叶生态的最佳环境。他在贩茶青的过程中认识到,贩茶青不如自己种茶青更能赚钱。今天,福安的茶香飘满世界,享誉世界茶叶市场,茶树已成了福安农民的重要农副食品,但在当时,福安茶叶还没有显露出今天一样的魅力,农民之所以种茶,一方面是因为福安人传统有喝茶的习惯,一方面是制约于福安多山的地理条件。但天生与茶有缘的沈承荣,凭着他的直觉,已能看到茶叶未来灿烂的明天。他不顾家人的劝阻,用上这几年积攥的钱,毅然承包山地种茶。高中毕业的他深知农业科学的重要性,仅凭勤劳是远远不够的。在自己原有种植茶叶知识的基础上,经常不惜重金请市农科院茶叶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不断引进优良新品种。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茶园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