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寻福·我的家乡我来推 | 钟祖妃:流淌在红旗渠里的愚公精神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7-14 11:48:19
图片


福安自古炳灵毓秀、名贤辈出,前有薛令之、郑虎臣、谢翱等忠贞之士,后有马立峰、詹如柏等无数革命烈士,为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本月起将向大家展示的是,福安各乡镇(街道)围绕6月主题一个著名乡贤创作的一篇篇优秀推文作品,赶紧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社口镇










“生命之渠”——红旗渠

钟祖妃(1926-1995年),福安社口镇人,畲族,社口镇牛山湾村畲族妇女耕山队队长,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钟祖妃出身贫苦12岁当童工,初小文化水平却坚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关心国家大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于1963年10月入党。1955年至1964年参加集体劳动,在集体劳动中“顶上男同志”,全年出勤高达340天以上,展现了极高的劳动热情和奉献精神。1965年至1973年担任妇女耕山队队长,她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担,带领村民用血汗凿出的“生命之渠”——红旗渠。1973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参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绝壁上的“人工天河”:铁娘子率众战天斗地

被群山峻岭包围的牛山湾村,就算如今开车从镇区蜿蜒山路而上也要20多分钟,贫穷落后成了千百年来压在村民背上的大山。1964年夏天,在钟祖妃的带领下开启了这场长达5年的凿山修渠壮举,打炮眼、凿崖壁、挑泥土、抬大石……队伍从起先的40多人壮大到后来的100多人。这群现代“愚公”以血肉之躯在绝壁间一寸寸推进。最终,一条总长3.4公里的“红旗渠”横空出世,其中1.2公里如苍龙盘踞于万丈深壑之上,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和农田灌溉难题。如今行走渠畔,岩壁刻痕仍诉说着当年的坚韧——这里不仅是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座无字的精神殿堂。




愚公精神的当代回响:从“救命渠”到“振兴渠”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游客行走在保存完好的1.2公里渠段,依然能触摸到当年钢钎凿刻的痕迹。而这条承载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血脉,正为畲乡振兴注入新活力。牛山湾村依托红色禀赋及畲族文化,建成钟祖妃纪念馆、红旗渠楷模馆、红色畲乡主题党日基地、畲族歌台、文化广场,村中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吸引大量研学团队及游客前往体悟那段“红旗渠”的奋斗岁月。牛山湾村投资55万元入股水电站以渠水建电站,村集体年增收超10万元,延续了她造福乡梓的初心。


精神血脉永续流淌:新时代愚公的新征程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发表《愚公移山》著名讲话,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需要搬走的“两座大山”,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来到红旗渠,凝望润泽一方的人间奇迹,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这条以“红旗”命名的水渠,承载着与河南林县红旗渠同样的精神内核,而钟祖妃,正是这精神在牛山湾的化身。钟祖妃虽已远去,但她用生命熔铸的愚公精神,正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澎湃的春潮。当新一代建设者接过“开山锤”,这条悬挂在时光峭壁上的红色飘带,将继续在闽东群山间飞扬。



来源:社口镇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 阮珊妮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