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避雨大棚,走设施栽培之路,是今冬福安葡萄产业发展的一个热词。从沿海到山区、从平原到山地,一个个钢管大棚如燎原星火般迅速蔓延着。果农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的背后,是持续加大的惠农政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富农效应,是福安广大葡萄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孜孜求索。
政策扶持 一亩补助六千元
据介绍,福安葡萄产业现有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6万吨、产值4亿元,是目前我省唯一一个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地方产业。从2010年起,福安葡萄钢结构大棚建设列入国家补贴范围,每亩给予补贴6900元。翌年,每亩补贴标准调整为5000元。与此同时,从2010年起,福安市本级财政也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助。两项叠加,大大降低了果农发展钢结构大棚的成本投入。
“这个惠农政策真好!”赛岐镇苏阳村果农刘昌椿给记者算了笔账:建一亩葡萄钢结构大棚,扣除投工投劳成本,大约要花费1.1至1.2万元。有6000元补助,自掏腰包费用就省了一半,带来的种植效益更是翻上三四倍。正是这利好政策扶持,刘昌椿夫妻俩趁着冬闲给三亩葡萄园搭起了大棚。目前,该村80%的群众都在搭建大棚,今年有望发展大棚面积600多亩,占全村葡萄园面积的六成以上。
“争取了这么多指标,还是满足不了群众的发展需求!”这几年一直为葡萄设施栽培大棚项目而极力奔走的福安市农机局局长王庭安说。他告诉记者,2010至2012年内,该局共争取国家此项补贴3000多万元,发展葡萄钢结构大棚5000亩,并示范带动了万户果农发展。2013年该局持续发力,再次争取到2000多万元,补贴面积3802亩,有望带动增收3000多万元。此外,从2013年起,该局还对葡萄园中配套喷滴灌设备的,给予国家购机补贴每亩240元,惠泽近6000亩葡萄园。
“下一步将继续争取补贴指标,力争从2013年起的三年内再发展钢结构大棚面积1万亩,进一步提升福安葡萄产业设施化水平,同时向水蜜桃、杨梅等福安传统优势果业拓展,放大惠农政策效应。”王庭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