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乒乓球跳动的声音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全家福安”首届福乒赛正面向全网征集“福安乒乓故事”,让情感与乒乓共鸣,让故事与福安相融。
第十八期优秀作品来了!
此次选登作品
《我的乒乓热爱从福安启航
——因陈新华结缘,见证国乒成长》
1981年,我读小学二年级,在那经济落后消息闭塞的年代,有一天学校里居然广为传播“福安出了个乒乓球全国冠军”,我年龄小,又没摸过乒乓球,也就不当一回事。只是从那以后,学校操场的围墙角落悄悄地多了几张粗糙的水泥球台,用板砖当球网。此后,那个角落就成了男生们的娱乐场所,我们女生是挤不进去的,怕遭人取笑。每次走过这个角落,听到“乒乒乓乓”“5:9”“轮到我发球了”之类的声音,脚步就不知不觉慢下来,不远不近的旁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摩、咨询,大致摸清乒乓球的规则。这是我对乒乓球的最初接触,由此我的课余生活从地头河边的玩闹嬉戏,转成对乒乓球的粗浅探究。
1985年,我读初二,记得那天老师发布消息:“福安出世界冠军了,叫陈新华。”整个学校都沸腾了。那以后,学校到处都能听到“乒乒乓乓”的打球声,男生对乒乓球的热爱达到巅峰,不会打球的也要凑过去摸几把。我们女生就买了乒乓球,用薄木板练托球,控球练得颇具成效,然而还是遭到男生的集体嫌弃,于是我们女生就对着墙壁,学着男生练接发球和拉球。
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我们这偏远的乡村,我家有了收音机,我所住的大杂院也有了电视机。1985年底,陈新华再次夺得世界杯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整个福安为之欣喜若狂。此后,我们开始关注国乒,关注乒乓球赛事。那些优美的拉球、漂亮的搓球、迅速的反手拨球、冷静的削球,无一不使人心动神摇,为之亢奋,为之加油呐喊。那些乒乓球员的名字一一刻入脑海:郭跃华、江嘉良、马文革、瓦尔德内尔、萨姆索诺夫、陈静、乔红、邓亚萍,一直到现在的王楚钦、林诗栋、樊振东、莫雷加德、张本智和、孙颖莎、王曼昱、张本美和、伊藤美诚等,让我见证了中国乒乓球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迎来鼎盛,直板快攻打法大放异彩,尽显霸主之姿;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因规则调整,中国男乒陷入低谷;此后,国乒创新技术、革新训练,开启复兴;进入21世纪,国乒人才辈出,长期称霸世界乒坛,近年虽面临挑战,但依旧是王者之师 。
对我这个乒乓球迷来说,看球就是图个实在的乐子——国乒赢了跟着喊好,输了也跟着揪心,赛场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看着就能汲取精神力量;平时跟球友聊战术、侃球员,还能拉近关系,结交朋友;有时忍不住挥两拍,更是既解压又锻炼身体。这热爱早就成了我生活里实在的一份快乐。同时,我对这项运动的关注也带动了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无意中推动了乒乓球文化传播,成为连接个人热爱与体育精神的纽带。
衷心祈愿我们大福安在乒坛能再现乒乓球世界冠军,续写老乡陈新华的辉煌!
作者:林细梅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阮珊妮 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