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乐育功深张如翰:闽东近代教育的拓荒人
从科举士子到教育先驱
图源:连夜雨书屋
书生报国的赤子之心
图源:百度百科
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民初,张如翰的爱国情怀并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化作一次次直面时艰的行动,彰显了传统士大夫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
1895 年,46 岁的他作为赴京举人,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 “公车上书”,在反对《马关条约》的联名书上署名,虽未被呈递,却坚定了其变革决心。1898 年戊戌变法期间,他第三次进京,呈递《废科举兴农学》条陈,主张以农立国、培育人才,因变法失败未被采纳,后收录于《经世文编》。上书未果,义愤返乡,他将爱国情怀化为对乡民的关怀。面对清末粮政紊乱、胥吏非法加征,他上书痛陈弊端,经数年抗争为家乡争取到减免权益,获乡民尊崇。
从参与 “公车上书” 的集体抗争,到呈递改革条陈的制度构想,再到为乡民减负的具体实践,张如翰的爱国从未局限于 “忠君” 框架,而是始终围绕 “救亡图存”“富民强国” 的核心,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从 “家国同构” 到 “国民意识” 的思想转型。
深耕乡土的 “乐育” 人生
张如翰的一生,与教育紧密相连。从 33 岁筹建仰山书院,到 73 岁仍担任小学校长,他以 “乐育” 为志,在闽东大地播撒知识火种,构建了一套从乡村书院到府级中学的教育实践体系,其影响绵延至今。
创办仰山书院,奠定乡村教育根基
光绪八年(1882 年),张如翰与乡贤募资修建仰山书院,历时七年建成。他为书院取名 “仰山”,取 “仰望高山,景仰高山” 之意,希望学子能以圣贤为范,“攀登山峰、翻越山峰”。书院建成后,他 “开馆设帐,延师课徒”,亲自执教,不仅传授儒家经典,更以 “有志竟成,看墨海蛟腾词林豹变;无书不读,恰屏峰月上印屿潮来” 的对联激励学子,既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又倡导广泛阅读、开拓视野。这种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私塾的封闭性,为乡村注入了新的学风。
图源:连夜雨书屋
革新地方教育,推动近代化转型
图源:福安百姓网
戊戌变法失败后,张如翰放弃仕途,专注于地方教育革新。他于宣统元年(1909 年)接受聘请,出任福宁府中学堂监督(该校前身为宁郡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更名迁至今霞浦一中校址),将 “废科举、兴新学” 的主张付诸实践。在任期间,他推动课程改革,引入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打下了“闽东的中学教育基础”,并以福宁中学为标杆,带动闽东全域教育革新。在担任福安县教育会会长期间,他牵头推动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型,大力发展新式学校。至民国七年(1918 年)福安县功学所(教育局前身)成立前,一邑之内新增新式学校二十余所,让 “废科举、兴新学” 的主张从理念落地为遍及乡野的实践。正是这些举措,让福宁中学成为闽东近代教育的 “凤头”,也为区域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时人评价 “闽东人才辈出,莫非出自其门”。
坚守乡村教育,惠及底层学子
67 岁时,张如翰辞去府中学校长职务,回村担任仰山小学校长。这所由仰山书院改建的小学,是当地基础教育的核心。他亲自编写教材,晚年编著的《地球三字经详注》以通俗的 “三字经” 形式介绍世界地理知识,“带他们用现代的眼光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成为近代闽东乡村罕见的启蒙读物。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他提议将 “本邑公产、悠远塘田租拨充教育经费”,确保贫寒子弟能 “无书不读”,体现了 “有教无类” 的理念。
图源:福安百姓网
传承文化薪火,培育地方精神
张如翰的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精神塑造。他在张氏祠堂题写 “淡泊功名乌纱不及鲈鱼脍,热爱桑梓教鞭胜过七品冠” 的对联,以自身践行 “教育报国” 的信念。在他的影响下,仰山书院及后来的学校成为培养地方人才的摇篮,甚至为当地革命事业埋下种子 —— 大留村红色记忆馆中记载的二十多位革命烈士,其 “敢于奋斗、自强不屈的精神”,正是张如翰所倡导的 “有志竟成” 理念的延续。
获誉 “乐育功深”,彰显教育价值
民国十一年(1922 年),国民政府以 “半生奉献于教育” 为由,表彰 73 岁的张如翰,总统黎元洪亲笔题写 “乐育功深” 匾额。这四个字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彰显了教育在乱世中的价值。正如福安六中校史馆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的题字,张如翰以一生践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使自己成为后人 “仰望的高山”。
图源:连夜雨书屋
来源:罗江街道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