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许国寸心丹”抗倭英雄——黄钏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李健民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1-02-28 16:27:07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组织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经常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骚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因日本古称倭奴国,人们习惯上就把日本海盗叫做“倭寇”。

    明初,由于国家强盛,沿海各省的海防比较巩固,“量地远近,置卫筑城,水陆设防”,倭寇得不到很多便宜。明朝中叶以后,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豪富地主下海经商的人日益增多,他们中有一些人与倭寇勾结,组成海上劫夺集团。因此,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政府厉行海禁,这样就触犯了通倭官僚豪富的利益,他们指使在朝官僚,迫害主张海禁的官员,使朝中“不敢言海禁事”,于是倭寇更加猖獗,倭患日益严重。

    倭寇十分残暴,“以金帛为志”,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激起东南沿海各地军民的英勇反抗,在这一斗争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让历史肃然起敬的英雄。黄钏就是其中的一个。

    黄钏,字珍夫,号后谷,福安阳头人,人称“福安黄后谷”。生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三十一年(1552年)任温州府同知,以文官身份主持温州府抗倭军事。

    黄钏就任之日,正是倭寇猖獗之时。他深知责任重大,一首《舟中对月》表达了他许身报国的激烈壮怀。

    击楫心徒壮,忧时思转萦。
    君门万里远,王事一身轻。
    林瘦知秋肃,溪清助月明。
    临流空想叹,何日濯尘缨!
特定的历史背景把黄钏造就成一个既精诗文又通戎机、文武双全的儒将。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冬,倭寇进犯温州,黄钏奉命率部抗击。在温州军民的迎头痛击下,倭寇看到这里防备严密,得不到甜头,就“稍稍遁去”。这时部下有人请求赶紧追击,被黄钏制止了。黄钏说:“我不是怕死,敌人这么轻易退去,其中必定有诈。事情不会这么容易,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现在你们或许不很理解,以后会知道的。”“贼寇对我们温州虎视眈眈,我们怎么可以凭着乌合之众抵挡他们呢!”于是黄钏加紧练兵,修造战舰,将所部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水陆之师,准备随时迎击来犯之敌。

    第二年三月,倭寇进犯藤头(今福安市下白石镇)。黄钏得报后出兵拦截。倭寇尽管来势汹汹,可是得知将要与黄钏交手,早就有所领教的贼寇慑于黄钏威名,首鼠两端,不敢出击,终于仓皇逃遁。

    黄钏在温州任上恪尽职守,深得吏民的爱戴。黄钏经常说:“大丈夫就是死,也要死在职守上,我的腹中自有丹心在。”他还在府第的柱子上面题写这样的联句:

    览镜徘徊,老我成翁双鬓白;
    挥戈慷慨,平生许国寸心丹。
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黄钏六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他从小就事亲至孝,是有名的大孝子。长期戎马倥偬,没有机会回乡探母,因念亲心切,黄钏曾作《念母》诗一首:

    母健凭谁问,关河信使稀。
    班衣魂梦数,霜鬓岁时违。
    毛檄情何已,颜瓢事岂非。
    白云闽海曲,瞻望苦依依。

    黄母也十分想念自己的儿郎,命黄钏二兄从福安老家赶到温州代她探视儿子。正当此时,大批倭寇袭击闽东沿海,古田、罗源一带战事吃紧,黄钏奉命立即驰援福建。当二兄到达温州之时,黄钏已奉南征之命,正准备开拔。黄钏只好在军前与兄长酌酒道别,说:“母亲大人能体健无恙,全赖兄长善养。我已以身许国,有兄长代我尽孝,也就不再有所顾虑了!”说完,取过佩剑,登上战车,率领所部,义无反顾地奔赴抗倭战场。这一豪壮的镜头永远定格在史志的记述中。

    在抗倭前线,黄钏总是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在黄钏的激励下,那些胆怯退缩的人们也激发起壮志,一往无前。他所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下昆阳,逾分水,拒战于水北洲”,倭寇闻风丧胆。黄钏的威名成为倭寇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初二日,倭寇又一次大举进犯温州,黄钏率部奋勇迎敌。倭寇人数数倍于我,敌强我弱,形势十分严峻。有人劝他:“坚守城池比较容易,敌人来势如此凶猛,不要轻易出战。”黄钏不以为然,说:“难道在郊外的就不是我们的百姓吗?我们能就这样把他们丢给贼寇吗?赶快出兵迎敌!《兵法》上说,抢在敌人前面,就有可能改变敌人的意念,这就是战斗!”

    当时温州地区的明军分为左中右三军,黄钏率中军正面进攻敌人,另外两军分别驻扎在叠石和铁场,作为中军的后援和策应。面对强敌,黄钏抱着为国尽忠的信念,率部誓师:“你们统率的归宿就在今天了!你们也不可辜负国家,只有前进而死,绝无后退而生!”中军将士群情激奋,用劲弩巨炮击退敌人之后,乘胜追击。倭寇仗着人多势众,占据有利地势,与我军对峙。敌我双方呈相持状态,而左右两路援军却迟迟未能如约上前。

    这时狡猾的倭寇却偷偷地分出两股,一股从上游进攻叠石的左军,另一股从下游袭击铁场的右军。左右两军的统帅都是纨绔子弟,在倭寇面前惊慌失措,一触即溃;两军统率不顾队伍,只管自己逃命。倭寇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左右两军,合兵一处,与正面敌寇一起对黄钏的中军实施包围。黄钏孤军,腹背受敌,陷入倭寇重围,虽奋力拼杀,终于寡不敌众,队伍也被打散了。一个部属要护卫黄钏逃走,黄钏拔剑断指,说:“你赶紧离开!这里就是我的殉节之地!”黄钏接着与敌寇继续短兵相接,身负重伤,终于被倭寇俘获。

    倭寇让黄钏坐在一棵榕树下面,胁迫他投降,黄钏说:“世上哪有投降的黄大夫!”接着倭寇假惺惺地说,“拿出一千两银子,黄大夫你就可以回去了。”黄钏凛然怒斥:“你等不知道我黄大夫不爱钱吗!况且你们这些无用的狗东西,早晚不得好死,还要钱干什么!”倭寇一无所获,恼羞成怒,将黄钏的衣服剥去,惨无人道地“寸斩之”。黄钏临刑面不改色,骂声不绝,就义时47岁。

    一个士卒偷偷地取回他的一件内衣,赶回城里报信。温州人民得知黄钏的噩耗,“合郡悲之”。

    黄钏牺牲后,尸首已成肉泥,不可收拾。黄钏的夫人陈氏和嗣子文烨只好以那件沾满血迹的内衣为他招魂,在故乡福安二十五都白沙村修了一座衣冠冢作为纪念。刑部尚书、文学家王世贞为黄钏的衣冠冢撰写了墓志铭。王世贞认为国家没有文官临阵作战的职责,黄钏是可以不死而死,盛赞黄钏尽忠报国的崇高气节,称他是“烈烈男子”。

    黄钏牺牲的消息上奏以后,“天子为震悼”,追赠他为浙江右参议。

    黄钏著有《堕樵集》二卷和《归娣集》传世,现已无存。万历《福安县志》(陆以载主修)收录诗作二首(《念母》《舟中对月》);光绪《福安县志》(张景祁主修)收录诗作四首(《舟中对月》《村夜》《舟中睡起忆己酉北上时事》《白沙馆晚酌》)。

               

参考文献

1.《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八。
2.明万历·陆以载《福安县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清乾隆·李拔《福宁府志》。
4.明·王世贞《赠朝列大夫浙江右参议黄后谷墓志铭》。

作者:李健民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