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林柄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郑美珊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07:20:26
小车在乡村道路上疾驶。 车外,初冬的田野农作物翠微微的一簇簇, 绿油油的一畦畦,十分喜人。去福安市林柄村的路上, 我的脑海闪回着这么一幕:八百多年前,林柄村前的一片阔叶林边,缓缓走来一位儒雅的老者,他对四周的景色不时地发出由衷的赞叹。穿过阔叶林中长长的石子路就到林柄村了,这脚下的石子路多像一根长长的柄子啊。老者止不住笑出声音:“这个村庄真像一把林柄!” 这个老者,就是南宋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朱熹,大儒不经意地赞叹,便定格成历史名人赋予的村名。由此, 朱子也和林柄村结下不解之缘。该村章氏族谱记载:朱熹曾栖居林柄八年, 在章氏众厅设帐授徒, 传理学于章氏后昆,还按八卦合理设置了林柄的风水八景。 在林柄村头,“林柄村”几个勒石大字遒劲有力,村名题字落款者为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询题字原由方知林柄村还是个老区基点村呢!踱步村前,稍微留意,便可感觉朱子在这个村子留下的文化气息。村前的南宋建筑——章氏宗祠,构造很有特色。一条清洁的小道,矗立一座古朴的拱门,门额上“示我周行”四字告诉来者这个村庄的儒韵;拱门背面门额则是“出入是门”题款,据说都是朱子的墨宝。走进村里,还可见到另一南宋建筑——章氏众厅。厅前有一对凤凰井(亦称“双凤井”),井壁均呈八角形。相传,村民在凿双凤井时,井水还映出朱家山头的一颗古松的树影,这被人视作奇异之象;此后,村人常在双凤井前聚集,或祭祀祈雨,或商议要事。此井在村中颇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村民章少国,为了便笔者一览林柄村全貌,便引领我上了该村的高坡。俯瞰该村的全貌,可见全村依山而建,呈八卦布局,紧挨的房屋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据说,这也是朱子当年为该村设置的建筑布局。举目远眺,天宇下群山峻岭,重峦叠嶂,青山如黛,满目皆绿。我环顾周遭,可见该村“白云吐雾”,“金鲤朝天”等八景尽骋眼底。此时,漫山晓雾飘渺缠身,我仿佛置身蓬莱仙境。一忽儿光景,却雾霭散尽,天朗气清,山下一片片畦田绿叶扶苏,绿波茵茵;村街水泥路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刺眼的白皙光泽;村街店面摆满了农家果蔬和其他副食品。整个村野恍如美丽的生态园倩影的堆积。 回到村子,到章氏宗祠逛逛。只见祠堂里坐满了老人,他们或在唠嗑家常,或手拿糍粑在美滋滋地品尝,见了我们便热情招呼。林柄村民风淳朴,每年重阳节,村民都会聚集到祠堂里舂糍粑,并把舂好的糍粑分给每位老人。这种民俗,几百年来代代相传。朱熹曾在写给母亲的祝寿词中有“但愿年年是今日,老莱母子俱倘佯”的诗句,眼前的情节不正是朱子提倡孝悌精神的一种诠释么?! 八百多年了,林柄村经历了几多变迁,但朱子所倡的儒家文化之风一直沿袭至今。这里,村民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这里,老者均能享受幸福,颐养天年;这里,孩童个个快乐生活,受到父辈和师长的关爱。村里成立了助学基金会,确保孩子们读上书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最是35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拂,林柄村这个1000多人的山村,不少人都成了大款,或经商,或从政,或务农,都成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虽说,当今社会商潮汹涌,一些地方国学式微,但在这里,我看到的是程朱理学文脉一直延续流畅,这让我明白了读书是发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源,循理乃富家之根的道理。 回家的路上,我如喝了一碗烫热的女儿红,精神为之一爽,浑身为之沁汗哩!
作者:郑美珊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