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安兔毫盏的发现说起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02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范祚琪  郭旻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7-08-02 01:03:46

198691日,福安文物普查队在赛岐镇苏阳村江边一山坡断面上采集到一块黑瓷片,接着在村中一废房基址上又采集到一块黑瓷残碗。别看它是破瓷碗,经省文物专家的鉴定,却是宋代赫赫有名的建窑(建阳水吉窑)产的黑瓷兔毫盏哩。

据史料记载,建窑黑瓷盏有两种式样:一种供“斗茶”用的,叫“敛口”或“盒口”碗,此种盏的口内下沿一点处,有一凸出圈,那是“斗茶”时泡茶下汤的水准线。有此线搅拌茶水时,就不易溢出碗口;另一种是“撇口”碗,形似斗笠,也叫“斗笠碗”,是用于饮茶、品茶的茶盏。普查队采集的两件黑瓷残片均系“敛口盏”。宋代建窑黑瓷产品,主要是进贡朝廷和供给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饮茶、斗茶之用。

宋苏轼《送南屏禅师》的诗中,就提到过此盏。原诗如下:

“送人绕出南屏山,来试茶点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瓷鹅罗酒。”

    所谓“兔毫”,系指盏的釉彩,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细微的纹理,宛似兔毫,因而得名。

此盏派何用场?原来,它是宋代上层社会里风行的“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之一。

提起“斗茶”,宋徽宗在其所写的《大观茶论》中,曾把它美化成“盛世的风尚”。其实它仅是茶叶品质评比的一种方式。它的目的是通过“斗茶”评出“斗品”,充作“官茶”,把最好的茶叶,进贡给皇室享用。“斗茶”是搜罗名茶的一种手段。苏阳村“兔毫盏”残片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宋代福安曾经风行过“斗茶”这一习俗,也有力地证明了福安当时已经盛产茶叶。

    为什么“兔毫盏”会在苏阳这个地方出现呢?这是因为苏阳在唐五代及两宋时期是人文荟萃簪缨辈出的地方。早在唐咸通年间,就有“诸科”一名出在这里。他就是刘行琛,官至右神策军中尉。及至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又出一名“荐辟”,名刘茂,后累官至兵部尚书兼文明檄殿学士,银紫光禄大夫(从三品)。到了北宋宣和六年,又出了名进士,叫刘察,官至判漳州事,朝奉大夫(正五品)。同期,有一“荐辟”叫刘现,曾伏阙上书徽宗,力请罢斥奸臣王黼、梁师成未准,愤而弃官东归,至老不仕。及至南宋偏安半壁,苏阳的进士一下猛增至十名,仅次于廉村(唐一、北宋四、南宋十一,共十六人)。曾出现过刘察、刘季裴、刘岳父子孙三代进士;刘去病、刘确叔侄进士和刘  、刘自兄弟进士的盛况。其中刘自官至刑部郎中,朝请大夫(从五品下);刘季裴位至秘阁修撰;刘更生、刘去病、刘确分别任过大庾、南康、崇安县令;刘邵、刘岳分别任过州府教授。除此之外,南宋苏阳还出过举人一名,“特奏名”八名,“武科正奏名”五名。其中刘季虞任过襄阳知府兼管劝农营回使、东西路安抚使;刘灿明为州教授。

     像这样一个不大的村庄,能够如此集中涌现出这样众多文人、学士、官宦、世卿在本地是少见的。他们步入仕途,或在朝廷,或在外地担任要职。他们都是社会上层人物,归休返乡之后,自然会引进和传播外地风行的习俗,“斗茶”也不例外。这就是苏阳为什么会有“兔毫盏”的原故。当然,福安本地人文荟萃、簪缨辈出的地方,不仅仅限于苏阳一处,如穆阳、廉村等地,不能说这些地方就没有,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沧桑迁演,有的早已湮没,有的我们一时尚未发现罢了。

作者:范祚琪  郭旻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