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与城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王梅凌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6:04:06
福安新闻网 (王梅凌)诗中有城,城中有诗,这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福安以诗立县,这是一首千古不朽的诗。 有了这个人,才有了这首诗,才有了这座城市诗一般的文化品位。他的名字犹如万里苍穹的响雷,又像给人希望的烛火。 这个响雷炸开了福安千万的沉寂,这把烛火点燃了福安建县的历史光芒。 读这首诗,品这座城市。用心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庄严的时候,更多的是来自心灵的震撼。 一 公元1245年,其时58岁的郑寀为了家乡“因县治选址悬而未决”,赋诗一首,为了“力主县治设韩阳坂”,诗篇定音,余音弥漫至今。此诗呈献理宗皇帝。据《福安市誌》载:“理宗阅后,深为所动”。只因有了这首诗,龙颜大悦,御笔挥动:“敷锡五福,以安一县”。福安历史从此掀开了辉煌的一面,其诗其人一同载入史册。 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 四顾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 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 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 其诗千古不泯,脍炙人口。诗如有翅,飞进机关,飞进社区,飞进企业,飞进楼店;诗如美食,飞进酒家,飞进普通百姓人家,诗与福安人血脉相连,融入山水,美化韩城。 南宋时期,国破文化在。诗魂穿越近八百年,愈久弥新。史载:福安建县一事争议了二十多年,只因县治选址悬而未决。郑寀力主县治设韩阳坂。每当读史至此,掩卷深思。我在欣赏郑寀爱乡之心和工作魄力的同时,我更钦佩他福至心灵才智过人。透过诗中字句的历史风尘,郑寀为家乡的事业,不知动了多少脑筋,费了多少心血,又施展了多少才华,才换取了理宗皇帝的欢心。众所周知,古代皇帝是什么人?是至高无上的天子!郑寀能够说动皇帝,献诗理宗,赞美韩阳的美丽风景,可见福安建县连同意味福祥安康的“福安”二字多么来之不易。它承载了厚重的人文精神,蕴含着可贵的爱乡文化情结,凝聚着郑寀心血、才智、力量、灵魂。郑寀算得上古往今来为福安家乡办了大事的大贤人。世间悠悠万事,一个人一生一世能够办成一件大好事,就已足够了。 我来到了这座城市门口的郑寀塑像前。虽然天空飘着细雨,然而,因为雨的滋润,天马山脚下乃至整座城市更加丰沛湿润,更加雄健美丽。我缓步走近这尊硕大洁白的雕像,步子沉稳而缓慢,似乎每向前一步,心儿都会猛烈地震动一下。透过雨帘更牵动我丝丝熟稔的感触,流淌着浓浓的感怀。仿佛有点遥远,却又触手可及,仿佛有些陌生,却又似曾相识。 小草皆恋山,游子更怀土。 写诗时,郑寀在做官已经多年。他42岁登甲科进士,初涉政坛,授职隆兴府(今南昌)推官,后提升为秘书省正字,先为侍讲,后为侍读,在朝廷终日里与皇帝相伴,既是理宗的老师,又是同窗同学,可以平起平座,得到天子的信任。他在中央工作期间,最高授职是端明殿学士,其职务相当于现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故而,至今福安康厝畲乡西铭村民们都说,西铭村出了个中央级的大官,而且是当上了皇帝的老师,以此倍感自豪。 日前,我走访了西铭村,仔细观察郑寀故居。现在西铭村郑寀故居门前,曾经插过旗杆的石礅斑驳依旧,散发古色芬芳,从中足以窥见虽经风雨剥蚀但却留下历史的荣光,这种光荣世世代代激励着无数福安儿女爱乡怀土的火热心肠![1] [2] [3] 下一页
作者:王梅凌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