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春早,眼下正是巨峰葡萄从休眠期进入伤流期的关键时节,各项农活怠慢不得!”郑柯发告诉记者,正月初三他就开始下田干活了,尽管那天还下着毛毛细雨,但抢的就是这农时。
现年50岁的郑柯发,本是个木匠,对葡萄种植一窍不通。1998年,平原地区发展正旺的葡萄,点燃了他的增收梦想。那一年,他与哥哥郑成端开始发展巨峰葡萄,成为松罗山乡最早引种葡萄的人家。从最初的几分地,露天种植,到如今的6亩葡萄园,全部进行大棚避雨栽培,并使用葡萄专业套袋等实用技术,他的葡萄增收路越走越宽敞。
“当农民,一定要有科技!”这位黝黑的农家汉子说。种植葡萄伊始,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身上便揣着一支笔和一本笔记簿,记录下葡萄生长、施肥、管理等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田间实践,再加上拜师学艺、参加各种技术培训,至今他已写满了20多本种植笔记,而他也从葡萄种植的“门外汉”成长为福安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2011年,他种的葡萄还捧得了由中国农学会颁发的全国优质葡萄金奖,松罗“葡萄王”的美名由此远扬。
“这些年,通过大棚避雨栽培每亩的收入都在1.3万元左右。去年6亩大棚收入近9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有7万多元。”郑柯发乐呵呵地说。
另一件让他高兴的事是,再过几天他用巨峰葡萄酿制的葡萄酒可以装罐试销了。据介绍,巨峰葡萄是当下福安葡萄产业的“当家品种”,除鲜食外,发展葡萄酒几近空白,有业内人士也由此放言:土生土长的闽东巨峰葡萄品种不适合酿酒。
2011年,郑柯发与乡贤合股组建九家堡葡萄酒庄,并结盟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酒庄研究中心,引进酿酒设备,开始了他种植葡萄之外的“新手艺”——用巨峰品种酿制葡萄酒。几经尝试,去年他成功酿制10吨巨峰葡萄酒,小范围试销,好评连连。随后,他扩大试验规模,38吨新葡萄酒蛇年正月行将装罐下线。
新年新愿景。郑柯发告诉记者,今年葡萄生产,他有三件事要做:其一,拾掇边边角角的土地,整理出1亩园子,再扩种葡萄;其二,继续试种“黑峰”、“黄蜜”、“红地球”、“金手指”等葡萄新品种,让巨峰品种不再“孤单”;其三,争取建设标准厂房,并取得QS认证,实现葡萄酒酿造规模化生产,提升葡萄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守望新春,发展憧憬在山乡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