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联盟 联出乡村振兴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2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2-07-02 11:24:41


漫步在溪塔村的中国最美葡萄沟,藤上葡萄缀满枝,藤下流水声潺潺,不时传来游客的盈盈笑语;而置身虎头村万亩桃园内,粉嫩的水蜜桃在枝头盈动,偶有果香随风传来,沁人心脾。穆云畲族乡村民用辛勤汗水酝酿出的甜蜜生活迎来了“丰收季”。“穆云畲族乡党委以创建‘产业党建联盟’为载体,创新‘组织联建、产业联合、资源联通’工作机制,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穆云样板’。”穆云畲族乡党委书记倪惠萍表示。中岙村位于穆云畲族乡东部,下辖5个自然村,是纯畲族村。过去,由于通村道路条件限制、年轻劳动力外流、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村集体经济薄弱、带富群众能力不强,去年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随着挂钩联建工作在穆云畲族乡全面铺开,中岙村的发展迎来了转机。“去年以来,宁德市委办公室挂钩帮扶我们村,乡党委以建强基层组织为突破口,全程跟进整顿转化工作。”中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兰谢言介绍,穆云畲族乡党委引导中岙村青年加入党员队伍,解决该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目前,中岙村共培育后备力量4名,支部新发展预备党员1名。在抓好支部队伍建设的同时,穆云畲族乡党委还注重激活中岙村“红色细胞”队伍的造血功能。“从2020年开始,村党支部积极响应乡里组织的‘田间课堂’活动,加强农户水蜜桃、茶产业等方面技能培训,并通过党员牵头,指导村里农户进行新品种茶叶培植。”兰谢言说,目前,该村已完成30亩低产茶园的改造,茶叶单产及品质得到提升。“以前每亩茶园收入大概4000多元,品种改良后,今年每亩茶就卖到了近7000元。”中岙村村民钟发松说。建强了基层党组织,发展了村里特色产业,联建让中岙村顺利甩掉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帽子。2021年,该村人均年收入17881元,村集体收入达15.68万元。目前,该村正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对村庄机耕路、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同时,拓展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据介绍,穆云畲族乡以各级部门挂钩帮扶村党组织为契机,通过打造产业党建联盟品牌、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线连片村大党委等模式,引导6个挂钩联村单位党组织与所辖村党支部结对联建,9个村党支部进行区域联建,乡党委在2021年被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这几天,虎头村村民吴月英颇为忙碌,每天5点多,就一头扎进桃园进行果蝇防治。“现阶段果蝇防治工作关系到二十多天后桃子上市的质量。”去年,她家光是种植水蜜桃一项,就收入近20万元。虎头村水蜜桃种植也出现过家庭化小规模种植、水蜜桃质量参差不齐、产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虎头村土质独特、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具有种植水蜜桃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村民增收新引擎成为村两委的思考。“建立标准化水蜜桃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科学引导农户每亩种40棵桃树,大力推广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措施提升水蜜桃品质。目前,虎头村的水蜜桃已形成了规模效益。”虎头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吴树灿介绍,该村已建成涵盖水蜜桃冷链储藏、分拣、交易、品牌孵化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福安穆阳水蜜桃产业中心,让水蜜桃真正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出村进城。从上世纪80年代的穷畲村变成如今的乡村旅游网红村,虎头村种出的“甜蜜果”带动了村民和村财增收。而在做强自身“桃经济”的基础上,虎头村在原有水蜜桃协会党支部基础上,成立“双创联盟”,通过为燕科村、下逢村、洋坪村等7个自然村的141户贫困户免费发放桃苗、提供栽培技术扶持、协助销售水蜜桃等方式,带动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近年来,穆云畲族乡紧扣“一村一策”要求,以产业薄弱村为中心,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组织牵头”的原则,在全乡范围内成立网格化“产业党建联盟”,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建设思路壮大穆云乡特色“2+N+旅游”产业体系。“穆云畲族乡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模式,以每亩100-200元的租金流转农户抛荒土地,盘活林地资源、平整闲散土地发展茶叶、柑橘、猕猴桃等多种特色产业,以‘订单农业’、‘认养合作’等方式带动村财增收、村民致富。”穆云畲族乡乡长蓝涛介绍。目前,穆云畲族乡33个村集体经济均突破10万元,其中6个产业薄弱村村级集体收入均由原本的5-10万元突破至20万元。已有25个项目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现已完成种植,移交合作社管理19个。基层联手,握指成拳。难题一个个破解,产业路也越走越宽。“我们原本没打算来这里玩的,但是路过溪塔村,被中国最美葡萄沟的标识吸引了。走进来看,果然名不虚传。”正在溪塔村葡萄沟拍照的游客张先生对记者说道,而一同从福州前来的同伴,也对这里景色赞不绝口。作为乡村旅游网红村,溪塔村与近邻的虎头村,一个主打刺葡萄,一个以水蜜桃闻名,不一样的美,却都引得游客为之驻足。2015年,以溪塔、虎头为核心的穆云畲族乡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景区。特色产业发展加之搭乘旅游快车,2021年,两个村的村民人均收入均突破2.8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穆云畲族乡自然风光瑰丽神奇,旅游资源丰富,如何盘活这些资源?穆云畲族乡通过发挥资源联享作用,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我们投资5300万元建设穆云环乡公路,打通了33个建制村之间的道路闭环,通过提高交通水平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蓝涛说,该乡依托“白云山下、最美畲乡”和虎头水蜜桃、溪塔刺葡萄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打造了白云山水人家、福穆线两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将当地景观串点成线,让沿线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作为畲族乡,畲文化不仅是当地的特色,也是村民增收的富矿,围绕“畲”字做好旅游文章,成为穆云畲族乡撬动文旅特色的重要支点。桃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虎头村人气最旺的季节,“桃花节时,我们一天最多可卖糍粑2000多元。”村民吴学寿和妻子在每年桃花节期间,都会在路边摆上一个摊子,边售卖糍粑,边向游客展示打糍粑的手艺。“虎头村已连续举办十一届畲乡桃花节。每年约有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光桃花节就带动周边农特产品销售1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就超过了每年水蜜桃的收入。”吴树灿介绍,此外,民宿、农家乐的发展也能为民创收。而作为蓝姓畲族的发源地,溪塔村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已连续举办十届刺葡萄采摘节,修缮了畲族文化展览馆,让游客在旅游时,也能了解畲族文化。”溪塔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兰锦生说。依托刺葡萄特色生态资源和畲文化底蕴,溪塔村积极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开发旅游伴手礼10多种,丰富村民增收项目。“去年,全村1200多亩刺葡萄大丰收,年产值1200多万元。全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兰锦生介绍。近年来,穆云乡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三月三”文化节、桃花节、刺葡萄采摘节等大型群众性畲族艺术活动,深入挖掘畲族特色文化,致力让畲族文化成为当地发展的一大特色,使其活态化传承,形成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良性互动。
文:陈雅芳
图:李郁 吴庆堂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陈菁婧 宋诗莹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