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世界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发祥地,晚清时代,一片坦洋工夫红茶,漂洋过海,在伦敦的下午茶时分 ,弥漫来自东方的迷人芬芳。
福安山好水好,栽茶、饮茶的历史悠久,那么,从文物的维度,能佐证这种说法吗?
让我们走进福安市博物馆,看几件出土于福安、有关饮茶的文物——
这是1972年从溪北洋墓葬出土的三件青釉托杯。墓室的券顶纹砖,侧面有古钱纹、团花纹,并有“大业三年”的纪年,从而确定了青釉托杯是隋炀帝年代烧制的茶具。墓葬所在的溪北洋,是唐代福建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里。
光影中的青釉托杯,杯托连体,釉色都是淡淡的天青色,简朴无华,皎然静默,却让穿越的你我,获悉福安的南方嘉木——茶的消息。
这一件,直口,浅腹,杯心凹成窝状。高6.4厘米,口径7.6厘米。
另两件口沿外卷,弧形杯腹。高6.2厘米,口径5.8厘米。
一同出土的还有一批罐、壶、瓶等器皿。古人“事死如事生”故按逝者生前的生活习惯、嗜好、随葬家常日用。
隋唐的茶,是烹煮饮用的。沸茶斟入茶盏,下有杯托,是为了避免“盏热烫手。”
青釉托杯,默默无声,却佐证了宋代 《三山志》的记载:在建茶未盛之前,茶叶在长溪县的:“近建宁界,亦能采造”的史实,展示了福安载茶、饮茶历史悠久的光辉和灿烂。
1985年9月福安市赛岐镇苏阳村出土一块兔毫盏残件,稍后,在村旁临江坡地出土另一件兔毫盏残片。经福建省考古队鉴定,两件兔毫盏均为建窑烧制的“敛口”建盏,所谓“敛口”建盏,专供宋代盛行的“斗茶”所用,“敛口”盏即盏口内有一圈凸起的水平线,斗茶时,茶汤不能盈溢到水平线之上。
北宋皇帝宋徽宗嗜茶,雅好斗茶。曾撰写《大观茶论》,不厌其烦记述斗茶技艺,并亲自点茶、分茶,赐饮朝臣。与今天斗茶讲究茶品自然不同,宋代点茶,过程繁复,且茶汤以白色为上品,茶具必须选用建盏中的精品——黑釉兔毫盏,与好茶好水相契合,泡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汤来。
在宫廷,方可用皇帝、后妃享有的“龙团凤饼”贡茶冲泡,更是一种至尊、独特的品饮方式。由于皇帝和士大夫的倡导,斗茶逐渐进入民间社会,一时成为时尚,乃至韩日两国茶人也珍重兔毫盏,称之为“天目盏”。
这把元代的茶壶,似乎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厚重朴实,粗犷大气,壶身不事雕琢,壶颈和壶足特别高,是柴米油盐、日常场景中茶器。
元代茶壶,“流子”大多从原来的肩部移到腹部,而这样的造型,之前较为少见。
元代以后,一个显著的现象是,以景德镇为代表,风雅滋润的青花瓷,让茶器的舞台一派青色亮眼。
当饮茶文化日趋雅致,茶壶的造型可谓千姿百态。
昆虫、瓜果、花卉成为习见的茶器装饰,争奇斗艳。
这把白釉南瓜瓷壶,以白釉素瓷的南瓜造型,圆润洁白,增添饮茶时的风趣。
明清时代,德化和景德镇的瓷器风靡江南江北,茶人倍加珍爱。
清代的茶器,从造型到装饰,与盛唐的华贵、两宋的纯净不同的是,更加崇尚富丽、浓艳和繁缛。
工艺的炉火纯青,使得茶壶、茶杯色釉缤纷,形制争奇斗艳。
茶器上的书法诗词令人赏心悦目。
这把茶壶,彩绘红荷绿叶,壶盖上“一片冰心”小楷,在氤氲的茶雾中拂来唐诗宋词的风雅。
清嘉庆·青花云纹提梁壶
清代,尽管富丽浓艳的粉彩茶器成为饮茶者的崇尚和追求,但青花瓷依然广泛流行,在日常茶饮中屡见不鲜。彩瓷、青花瓷可谓各美其美,各领风骚。
如今,饮茶器皿千变万化,不变的是那永远的茶香。
来源:福安市摄影家协会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