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谱写篇章 | 范坑:党建引领“新农人” 共奏乡村“兴农曲”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8-20 21:22:26
图片
图片



范坑乡地处我市西北部高海拔山区,发展生态农业优势明显。但由于青壮年劳力长期外流,农业资源闲置、产业发展受阻。近年来,当地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向周边地区引智借力,不断培育壮大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队伍,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人才荒”“技术荒”,绘就富民增收“新图景”。

盛夏时节,范坑乡蛇头村新建的50小杭椒种植基地迎来了首个采收季村党支部的多方对接和精心运作下,今年该村从寿宁县引进种植能人,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扶助村民发展小杭椒产业,让这片几近抛荒的土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结出了助农增收的“翡翠果”

寿宁县小杭椒种植大户 吴运贵:我去年来了蛇头,看了一下地质跟海拔都比较适合种杭椒,今年也在这边种了一片50亩的示范基地,我们对农户的服务就是说免费提供种苗还有技术实行保价收购。我们的杭椒品质比较高端,都是精品,销往杭州、上海、北京,渠道、销售、质量都是没问题的。


据介绍,小杭椒作为一种耐寒性佳、连续坐果能力强且便于运输储存的蔬菜品种,特别适宜像范坑乡这样的高海拔山区种植经过吴运贵全流程的悉心培训指导,加之村民们的田间精细化管理,预计年内该基地的小杭椒可实现每亩近13000斤的高产量并且通过吴运贵事先打通的销售渠道,每斤保底收购价可达2.6元。同时,小杭椒批量采收期间需要临时雇工,也让村里的其他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范坑乡蛇头村村民 余兰珠:我们大概四五点左右就到这来采辣椒,八九点左右,差不多就采完了,一天能采到七八十斤,赚了七八十块的钱


下一步,蛇头村计划在发展小杭椒种植的基础上尝试芥菜轮作,力争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刨”出新效益。

范坑乡蛇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小芳:通过“人才+产业”深度融合,接下来将以杭椒、芥菜两方轮作,预计每亩产值从1.6万元(可以)提高至每亩2万元的收益,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范坑乡徐家山村的昌锦家庭农场,菌菇种植户陈昌锦正在来自浙江的技术人员指导下,试验优化改良后的黑木耳新菌种。

范坑乡徐家山村村民陈昌锦:我今年提前接苗了,就是想看一下这个菌种菌丝长的好不好,如果长得好的话,下一季会多发展一点。


范坑乡群山环抱,林木资源丰富,且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为菌菇代料栽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乡党委积极组织各村党支部外出考察,对接浙江等先进地区的食用菌研究机构,引入优新菌种和种植技术,助力农户发展林下经济。今年春季,徐家山、毛家坪等村试验种植的黑木耳、熊掌菇取得丰收,卖向市场后品质得到客商认可,并签订长期合作的购销协议,极大提振了大家的发展信心。

菌菇朵朵林下生“金”,果香飘出“甜蜜”经济。在洋山村的连片避雨大棚内,棵棵水蜜桃硕果盈枝,甜香四溢。

范坑乡洋山村村民 毛灿寿我们这个桃子种到现在刚好第三年,今年结的果比较多,一棵树可以结30多斤的桃子。我今年种了六亩,按照今年的行情,可以收益一万多元,好的时候,可以收益二到三万元。


据了解,水蜜桃是洋山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发展壮大葡萄产业后培育的又一特色果业,穆云乡虎头村引入的优质水蜜桃种苗,经过洋山村肥沃的黄土地孕育,更好地促进糖份生成,果实个大汁甜。目前,在示范户带领下,全村种植面积已达20多亩。

范坑乡洋山村村民 毛灿寿:拿到我们范坑洋山村来栽,栽到黄土山位置的水蜜桃吃起来会好吃,甜度会高,香气很足,很好吃。


“党支部+”模式为引擎,先天不足的范坑乡正一步一步破解发展瓶颈,特色产业呈现“多点开花”,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范坑乡党委书记林万堂:常说“靠山吃山”,但怎么吃出好光景、吃出可持续,关键得有新“吃法”。破解“种不好、卖不掉”的痛点,外引技术人才手把手教村民种植,由党支部牵头、合作社拓销路既解技术瓶颈,又保产品销路。说到底,就是让山里的宝贝能变现,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有钱赚,这样才能留得住人、兴得了业,让乡村真正活起来。




记者:陈宇杰

实习编辑:郑群杰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