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新闻网消息(张容声 林健)福安市穆阳镇苏堤村,地处穆阳溪上游。根据记载,早在隋朝开皇十五年(595年)就有江夏黄氏辗转迁入此地,迄今大约已有一千四百年。走在村头巷尾,一座座新盖的房屋拔地而起,这个古村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就不得不提到一根线面,就是这根线面拉出年产值达上亿元的大产业,使这个村迈步进入了小康村行列。而这其中推动线面发展不可有缺的一个人,他——就是黄锐生,一个把小线面做成大产业的带头人。
这得从十几年前说起,苏堤村有着680多年之久的纯手工线面生产加工历史,该村位于穆阳溪上游,全村有1700多户、7000多人,其中有1000多户、2000多人从事线面生产,当时黄锐生也仅仅是众多线面加工户中的一员,但不同的是,在闲暇之余,他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苏堤村有着这么好的一个产业,为什么就没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水平呢?通过调研,他明白了:关键是这些年来大家都是各做各的,销路自找,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不但形不成规模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又怎么会有好的收益呢?他开始大胆探索:可以成立一间线面公司,以“公司+加工户”的形式,由公司供应面粉给加工户,让培训后的加工户按公司定下的质量标准在家里各自的场地上进行加工,再由公司回购线面,支付加工费,这样加工户既可以不付本钱,又不用承担任何的风险,只凭自己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即可获得较高的收入脱贫致富,同时又保证了线面的产量和质量,还解决了线面手工加工所需的场地问题。
他想到做到,马上联系了一些好友,大家很快达成共识。于是在他的牵头下,2003年福安市苏堤线面有限公司、福安市恒盛贸易有限公司终于应势成立,2004年一年即生产线面14万担,产值3000多万元,苏堤线面一跃而成穆阳镇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新的问题却又摆在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黄锐生面前,即加工户的收入增加了,线面的产量也有了,但销路却成了难题。因为长期以来,线面的包装讲究民俗文化的传承,用红线扎住“头部”,所以称作“红头线面”,是福安人逢年过节、生日寿诞等重要日子不可或缺的“彩头”食品,故也称“长寿面”。既成了特色,但也使线面的销路有了局限性,且线面的保质期短,容易坏,尤其是霉雨季节一到,线面即发霉,又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他思索再三,决定召集村两委成员共同商议解决,最后寻找出了解决苏堤线面问题的几个对策:制定统一的线面加工标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申报“QS”认证、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养营销队伍、加强宣传力度、扶持壮大现有两家线面公司等等。尤其是在线面的产品卫生、质量、包装和销售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如将线面大小精包装发展到20多种等等。通过创新后的线面产品不仅以订单形式闯进泉州、宁波等地,还先后进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超市。
到了2010年,在穆阳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华盛线面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更多的畲族群众、返乡农民工及“计生三户”等加工户入股合作社。可就在苏堤线面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一天,一个外地经销商打来电话说,线面全部发霉了,要求退货,这还仅仅是开始,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像这样的电话接踵而来,因为这一年的阴雨天气特别多,而线面干燥度不够,再加上线面里含有的盐分导致发潮所致。为了苏堤线面产业长远的发展以及信誉问题,黄锐生不顾众人的反对,决意收回了这些线面,望着堆集如山的线面,为了降低损失,以每箱10元的贱价卖给了养猪场,看着一车车拉去养猪场的线面,他落下了心酸的泪水。因为这次事件,一时之间几个大股东及众多社员质疑声四起:什么“合”字难写、“搞合作社干啥,还不如以前我自己单干时效益来得更好”……
种种压力之下,黄锐生整夜整夜失眠了,由于苏堤线面是以纯手工制作,晾晒线面时大多设在露天场地,一直以来若是遇到阴雨天,根本无法生产,也就没有了经济收入,更别提发展了。一日,黄锐生去一家木材厂找一朋友叙旧,当他走到厂区内用于烘烤木材的烘干炉前,一下子来了灵感:如果也建一座烘干房不就解决了做线面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另外再建一个保鲜库用于贮藏,那么就可以一年365天不间断的生产了吗?
接下来,他马上着手准备筹建线面标准化厂房事宜,积极与穆阳镇党委、政府联系,镇领导对这一设想很是支持,协助征地22.93亩用于建设标准化厂房,并帮助联系贷款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2011年3月穆阳线面标准化厂房动工建设,2012年9月建成投产,总投资2000多万元。从此,线面生产不会再因为天气条件的限制而即便有订单也不敢承接。“公司+加工户+商标”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商标”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在苏堤村相继建立,村里的三家线面生产龙头企业也陆续获得了QS认证,分布天津、南京等大中城市的线面销售网点和营销队伍,源源不断地把“穆阳线面”销往全国各地。2013年苏堤线面总产值超过一个亿,传承数百年的“穆阳线面”迈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同时也给畲族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