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尾湾:海水里也能种蔬菜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5:14:49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通讯员 李广 文/ 图)潮起潮落的滩涂地、海水浸淫的盐碱地,也能种菜!这并非夸夸其谈,而是真实演绎在闽东海岸线上的故事。

  11月9日,在福安溪尾湾泥泞的滩涂上,记者一睹这“海水蔬菜”的芳容。海马齿、海芦笋、番杏、碱蓬、柽柳……它们有着海韵横生的名字,有着像草似树的身形,更有着超乎寻常蔬菜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扎根海滩,春暖花开。

  这般新奇的“海水蔬菜”如何安家于此?故事还得从2012年说起——

  溪尾地处闽东东南部沿海,海岸线长18.3公里。多年来泛滥蔓延的大米草,让这个渔家小镇饱受其扰。光今年以来,该镇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了800多亩。而清理之后的滩涂,如何防止繁殖力极强的大米草卷土重来,如何修复水体生态环境?当溪尾镇党委、政府绞尽脑汁孜孜以求时,由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牵头承担的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封闭海湾生态修复项目正着手实施。双方一拍即合,2012年该项目落户溪尾,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及闽东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家组成团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踏上了“海水蔬菜”种植之旅。

  据介绍,该项目为期四年,主要将进行滩涂红树林的扩繁;种植滩涂耐盐植物,用竞争性物种抑制、替代大米草生长;运用生态浮床技术,在浅海或滩涂以天然材料制成的浮床上种植耐盐植物,最终构建合理、可行的海岸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离不开一方百姓的支持与参与。”牵头该科研项目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生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黄凌风教授告诉记者,正是基于此,在海水修复植物的选取上,他们选育了海马齿、番杏、碱蓬、柽柳等一批适合当地潮汐、气候及地理环境,既有耐盐性、又突显营养价值、经济效益的“海水蔬菜”品种,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的双赢,达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和谐统一。如别名“洋菠菜”的番杏,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易栽培,病虫害少,其嫩叶可供食用,营养在蔬菜中属于中上水平,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在一些区域已作为一种保健蔬菜进入市场,售价每市斤可达38元。

  经一年多的前期实地勘验、选育、种植实验,今年七八月间,专家们已在溪尾湾的滩涂及岸边盐碱地种下了海马齿、柽柳等10多亩。站在滩涂上,虽然眼下这些低矮的“海水蔬菜”显得有得形单影只,已生长成片的不多。但专家们告诉记者,这些品种已初步显现出了适应力和生命力,到明年春季,这里将是另一番葱郁景象。同时在清除大米草、种植这些“海水蔬菜”后,这片滩涂的贝类与蟹类开始增多,表明生态环境正在慢慢修复。为促进这些“海水蔬菜”生长,在种植中他们不断改进方法,如变最初的苗木扦插为营养杯培育再移栽,提高其生长速度。下一阶段,他们将加强观测这些“海水蔬菜”在潮汐状态下的生长情况,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方案,同时扩大种植面积,研发生态浮床种植,以集成技术、规范示范。

  当记者问及这些替代大米草而种植的“海水蔬菜”,会不会随着面积的增长及推广,而成为另一种危及生态安全的滩涂植物时,专家们表示,目前在闽东沿海泛滥的大米草为互花米草,其成熟种子易脱落,无休眠期,可随潮水漂流扩散至远近各处,生长繁殖快,具有很强的侵入性。而目前种植的这些“海水蔬菜”只会在根茎种植的相对固定地块生长,再加上其经济价值,在技术成熟、市场推广后,或将引入企业,以“公司+农户”等模式开发,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增收,前景看好。

  科技助力,先行先试。随着“海水蔬菜”的不断研发、种植、推广及市场开发,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些蔬菜将走进寻常市民的餐桌。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