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王梅凌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07:57:30

    福安新闻网(王梅凌)近些年来,有了时间并有机会走进福安的廉村、西铭村、榕头村、大林畲村和坦洋村。从西到东,从东到北,一路走来,以文化的视角看福安这些文化名村,也是一次快乐心灵的文化之旅。我以为,福安历史文化辉煌耀眼,可以明照当下,可以指导现实并启迪未来。

    一、福安历史文化的源头在廉村:每个人都要珍爱且敬仰先贤,从先贤身上汲取营养,为当今社会责任担当多一份自信和坚定。

    廉村是古老美丽的,是穆阳溪畔上的一颗明珠,也是福安人掌上的一颗明珠。薛令之出在廉村,唐神龙二年高中进士,成为全闽登第第一人。

    走进廉村,溪风扑面,仿佛是阵阵廉风吹来,廉村的地名、水名、山名皆被皇帝赐名为“廉村”、“廉溪”、“廉岭”。这是薛令之以荣华富贵作为代价换取了一世清名,一方廉地。薛令之号明月。中第后,在朝廷供职十余年。唐玄宗开元初,升为太子侍讲,以谏官身份给太子当老师。由于薛令之为人清正,秉性刚直,后来得罪了太子,毅然辞官回家。回村后,一心苦读,为读书人立了榜样。此后,廉村在150年中出了17个进士,为福安村落之最,平均每九年出一个进士,香火不绝,一脉绵延,不失为历史文化名村。看来耕读文化是廉村的主基调,先贤忠于人民,报效国家是主流,廉文化在其过程中仅是支流而已。

    走廉村,读薛公,我仿佛登上了福安文化之巅峰。其实,去触摸文化古村的同时,我们从中领略了当时经济繁荣景象。这里有千年的古码头,成为当时食盐、水产、茶叶、布匹等货物交易集散地,那码头上的石阶和街道鹅卵石都被挑工和船工脚底磨得光滑,千年的古榕,古井皆可见证昔日的辉煌。

    大凡有点历史感的人,只要走进廉村,都会停下脚步去沉思。当然这里更多的是敬仰和崇拜。依我看,一个家族要敬仰自己的先人,一个民族要礼敬自己历史。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当我们匆匆前行的时候,多么需要多一些回望,多一些敬畏,多一些担当,为我们实际工作中的责任多一份自信和坚定。否则,我们无法面向未来!

    二、西铭村走出一位献诗感动皇帝的文化巨人,让福安始得建县,从而历史告诉今天:打造文化诗诚,加快县域发展又是何等迫切且意义深远。

    龙年的早春二月,我走进福安康厝畲乡西铭村的时候,正好距郑寀赋诗呈献理宗皇帝767年。福安以诗立县,历史从此掀开了辉煌的一页,其人其诗一同载入史册。

    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

    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

    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

    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

    其诗千古传颂,脍炙人口。诗与福安人血脉相连,融入山水,美化韩城,提升福安文化品位。

    南宋时期,国破文化在。诗魂穿越近八百年,历久弥新。史载:福安建县一事争议了二十多年,只因治所选址悬而未决,迟迟未得御批。郑寀凭借皇帝身边侍读之优势,写诗赞美韩阳坂,力主设县。每当读史至此,掩卷深思。我钦佩郑寀才智过人的同时,更敬佩他那颗滚烫的爱乡之心。爱国爱乡不需要理由,文化自信是需要理由的。我在西铭村与村民们谈及郑寀及诗,山村的农民常常以此为豪,每每看到都是他们的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得意的光芒,那情令人难忘。他们的自信和骄傲来自于他们古村的历史,来源于郑寀文化智慧以及为福安文明进程建了功勋。

    在西铭短暂时间里,我仔细观察郑寀的故居。故居门前,曾经插过旗杆的石礅斑驳依旧,散发古色芬芳。从中足以窥见曾经风雨剥蚀却留下历史的荣光,更显爱乡的火热心肠。

    福安好穆阳。福安西部为福安畲族聚集地,蓄势待发,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促进穆阳地区发展的同时,不可丢失这个地方文化遗产。郑寀与其诗是智慧的结晶,是爱乡的情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大礼物。开发福安西部,这是难得的文化品牌;打造福安工贸旅游城市,建设韩城,美化韩城,这是天赐福安文化资本,在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之中,注入历史文化因素,就是一种文化与经济天然结合。在新时期,文化和经济必将成为一对情侣,如影随行,携手共进,这才是经济提升的要义,也是文化的胜利。

    三、榕头村的文化内涵:是担当,是大义,是大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闽东与闽南文化交流的先驱,也是两岸情感、观念和精神的自由表达。

    溪柄北柱洋的东南角,有一个风光秀美的古村,叫榕头村。榕头村口有一棵“九头榕”,树冠如盖,参天蔽日。当年郑虎臣杀了奸相贾似道之后,受到贾的余党疯狂报复,最后被害死在牢中。郑虎臣死后这棵榕树神奇地长出八个“头”来,隐喻忠良杀不尽,天合人愿。榕头村由此而得名,名播一方。

    北柱洋是闽东的“延安”。这里青山如黛,田园似锦,郑虎臣的忠义、品格、气节和豪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福安乃至闽东的优秀儿女。

    史载: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木棉庵。

    今日木棉庵,在漳州木棉村。木棉庵右前方大约六十米便是一个木棉亭。庵与亭都因了郑虎臣义举,成为省政府文物保护单位。亭正面的石柱上刻着楹联,赞郑虎臣:

    明春秋大义,为天下除奸。

    立在木棉亭前,我身为福安人真是不忍离去。仰望赞美郑虎臣这十个大字,端庄、肃穆、凝重。面对这个民族义士,我为之惊叹,为之思索,又为之不解。不解的是,目前还没有人为榕头村与木棉庵牵线搭桥,为闽东与闽南文化对接充当媒人。当下闽东与闽南经济发展都是风生水起,平潭岛开发更是气势磅礴,两岸交往日趋频繁。都说文化是没有边界的,文化是没有种族的。我以为,福安的郑虎臣,不仅仅福安的,他是闽东的,也是闽南的,甚至是中国乃至属于世界的。文化界有三句话讲得非常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榕头村与木棉庵的文化交流中,可以为一方经济,也可以为地方文化开创一片新天地。

    四、大林畲村是畲族文化的鼻祖:敬祖、礼教、风俗、娱乐把畲文化打造成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越是个性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特色的越是世界的。

    了解一个畲村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走进祠堂。坂中畲乡大林村有个名闻遐迩的钟氏宗祠,这个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早在唐五代之时,钟氏畲族在此定居,大林畲村成为全闽东钟族发源地,“大林钟”成为名副其实闽东钟氏第一传人。

    大林祠堂建筑风格系土木结构,悬于山顶,穿山减柱构造,前面戏台,后面正殿。正殿是一个四扇大厅。大厅正中摆着许多神龛和龙牌,龙牌(祖牌)就是钟氏世世代代畲族儿女的香火人脉阵容,这些龙牌最富有文物价值,每面龙牌做工精细,木牌上方雕刻着衔珠翘须的龙头,两侧镂着双龙或双凤。最中央的是一面“大林钟”支派始祖,是众多龙牌的“一号首长”。这块龙牌更是精致,更是富丽,堪称祠中艺术精品。

    福安畲族人口聚集数量为全国之最,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畲族排行第十九位。在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畲族是一朵美丽之花视为奇葩,永开不败。

    我曾在畲乡工作过,可以深切感受到,畲族人民的朴实和勤劳,他们对自己民族那份发自心底里的光荣和自豪,特别对民族团结的渴望及为之身心并行的韧性和毅力,每每让我为之感动。畲族人与汉族人一样向来有祭祖拜宗的传统,这是民族固有的美德。这与中华民族“不忘本”、“不忘根”的特质有关。任何文化艺术之花,如果丢了根脉,离开本真,必然会枯萎。畲族文化之树只有扎根在自己民族的土地上才会根深叶茂。畲族文化要像河水一样汩汩流淌,奔腾不息,就要紧紧抓在“畲”字不放松,挖掘畲文化的自身底蕴,将畲文化的特质和特色发扬光大,越是个性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种嫁接别的文化因素的想法,或拾人牙慧,或改头换面,或把自己的珠玑当糠秕,都是没有出路的。

    要大力提倡畲族文化的多样化,敬祖、礼教、风俗、孝道、婚礼、巫术、山歌,都是畲文化的美丽之花,切不可一花独放。在中国文化舞台上,畲文化皆有百花盛开的春天,需要用心抓住年年岁岁之时机。

    五、坦洋村茶文化的精髓:就是要生态文化,对茶环境讲友好,对茶叶讲质量,对大自然讲文明。

    “茶”字隐喻是让人在草木氤氲之中享受天然快意。

    据坦洋村史记载:明洪武四年,坦洋村有位农民叫胡应才,最早在村土上栽种茶树。他发现坦洋的土壤地质最适合于茶树生长。种下的茶树不仅枝叶繁茂,还可以从清明开采,时历三春,直采到秋末白露时节。当时茶树栽培从来没有施用化肥和农药,才是真正的纯天然有机生态茶。那时制作出的红茶,泡出汤汁红艳,鲜醇清甘,芳香四溢,冲泡多次色香犹存,始得坦洋工夫茶扬名四海。

    时光驰过数百年,今日观察福安举目皆是茶园,四处茶厂茶庄林立,市场满眼都是坦洋工夫茶。“真工夫”、“假工夫”、“旧坦洋”、“新坦洋”,鱼龙混珠,真伪难辨。再看茶园,有些茶农钱迷心窍,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夺高产。过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禁用农药,滥杀昆虫,在杀虫剂使用上,往往长期过量使用一种农药,造成害虫抗药性与日俱增,用药量再度增大,茶园生态进入恶性循环,为茶区埋下巨大隐患,真是令人隐忧不断。茶叶质量与茶产业共存亡。此话并非危言耸听。

    茶是“比屋皆饮”之物,人的生命健康大如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社口镇工作时,省茶科所郭元超研究员就提出了茶园生态观点,并且很形象地对我说:政府要对茶树友好,茶农要与茶树交朋友。这个观点应该比较早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环境友好的理念。今天,想起来真是十分难得且宝贵。遗憾的是,事到如今,美好的理念贯彻得还是不尽人意。

    在这个地球上,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比屋皆饮”的茶及茶树更应结为亲密的朋友。平心而论,现在的有些茶界人士包括不少的茶农是对不起茶树的,对不起茶叶的。愧对茶叶,其实也是愧对自己。仔细去想想掺假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的茶叶,愧疚之心更甚。因此,我认为,讲茶文化,首先要讲茶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对种茶及制茶、贩茶者都要有足够的文化修养,都要有健全的茶生态理念,去善待茶树,善待茶土茶根,善待茶产业。即使如此,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保护茶树不受人为毒害,包括保护茶园中的有益生物,监管好茶叶质量,做到人与茶树及茶产品自然和谐相处,这应该属于茶文化建设的范畴。

    茶树是有生命的,自然界本来就是动物和植物家园,对茶树我们还是谦恭几分为好吧!

    “天人合一”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能够在茶文化经典中可以发扬光大。那么,这就是茶文化建设的一次重大飞跃。

作者:王梅凌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