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新闻网消息(吴其文 柳长铃)去年以来,福安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以保障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为重点,全面实施“五要”工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
领导重视 形成责任体系
一是强化领导抓落实。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五要”工程示范村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印发<2011年福安市实施农村“五要”工程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意见>的通知》,市乡召开动员部署会议45场,业务培训会32场,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按照三个类别(城郊村、沿海村、山区村)开展创建“五要”工程示范村活动。二是明确任务抓重点。按照上级要求分三年落实创建“五要”工程,去年,全市确定基础较好的示范村(居、社区)161个先行实施,圆满完成宁德市纪委下达的指导性任务。同时,制作宣传栏185个,制作固定标语396条,分发入户宣传单7万份。三是落实责任抓推进。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相应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计划,明确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是村居(社区)实施“五要”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包村干部是直接责任人,坚持市直党风廉政建设成员单位挂钩联系乡镇制度,加强业务督促指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乡镇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农村“五要”工程和“三资”监管等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责任,并与各村、各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落实“一岗双责”,年终考评兑现奖惩,确保了村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把创建工作纳入乡村工作目标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典型带动 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以点带面,推动“五要”工程深入开展。全市确定了溪柄镇楼下村、赛岐镇狮子头村、湾坞乡徐江村、坂中乡仙岩村、社口镇溪口村等8个村为福安市级党务村务公开联系点,每个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也分别选择2-3个村作为乡镇级党务村务公开联系点先行先试,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我市党务村务公开工作。同时,还组织各示范村(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在赛岐镇狮子头村召开现场观摩会,总结推广狮子头村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各示范村(居、社区)的实际,交流探讨工作心得和体会,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去年,乡镇(街道、开发区)党务政务、村(居、社区)党务村务公开达到100%,党务村务公开实现公开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和程序“五统一”的村达到98.9%,从而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二是强化宣传,营造“五要”工程工作氛围。我市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横幅、宣传栏以及基层网站等媒介作用进行宣传推广。各乡镇、街道也利用多媒体,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户代表或联户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等进行知识培训,组织学习推行农村“五要”工程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流程,切实提高村民和党员干部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施农村“五要”工程以来,我市共召开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33场,举办乡村干部培训班35期,培训1542人次,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设实施“五要”工程的专栏。各村居(社区)事务公开栏、村民议事点、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设立实施“五要”工程的宣传牌,张贴廉政公益广告和廉政宣传标语,使群众对这项工作了解更深、更全,参与村务的积极性也更高,为农村“五要”工程的实施推广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创新模式 提高运行水平
一是大力推行“6321”工作规则。在全市实行村民代表或户(联户)代表会议制度,以本村家庭户为单位推选产生户代表或联户代表,由户代表或联户代表组成村民代表会议,对本村有关村务进行讨论决定。在此基础上,重大村务事项按照“6321”工作规则规范运作。如溪柄镇楼下村集体茶园改造、古民居修缮、村道建设等均按“6321”工作流程来完成,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受到群众的好评,得到宁德市的推广。如赛岐镇狮子头村在实施海堤除险加固工程中,需征用堤外10米内耕地,被征地农户反映激烈,使村两委与农户关系紧张,工程搁浅,在此情况下,村两委推行了“6321”工作规则,广泛征求农户意见,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化解了矛盾,保证工程正常施工。二是强化基层民主建设。我市大力实施了重大村务村民代表会议和户代表或联户代表会议制度,把村财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开发等重大村务都纳入会议内容。此外,实行村务理事会制度,由村民民主推选产生村务理事会,采取社会自治组织的形式,参与重大村务事项的实施和监督。如溪尾镇溪邳村完善池塘发包工作,实行“一事一议一理事”,由村民代表自行组成发包工作理事会,镇招投标管理中心现场监督,整个发包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该村虾塘面积400亩,经公开投标增加村财收入26万元。当某一重大村务事项执行“一事一议一理事”完毕,这一机构自然解散,确保了农民群众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三是注重村务管理制度建设。在村务管理上建立“一参三签”制度。“一参”即各村凡是研究讨论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包村干部必须参加所包村的会议;“三签”即参加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包村干部、村领导干部和户代表或联户代表必须在会议记录上签字。如溪柄镇楼下村集体茶园改造、古民居修缮、村道建设等,均是驻村干部、村主干等通过多渠道了解到群众改造茶园的愿望,在支部会议上提出改造茶园的初步意见和方案,报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同意后,通过村“两委”会商议形成了一致意见,提交党员大会审议通过,再召开联户代表会议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报镇党委、政府备案,村委对决议内容、实施过程、结果实行“三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并发放征求意见表让村民评议茶园改造的满意度,通过紧抓关键环节,既确保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又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评议权的落实。
整合资源 推动和谐发展
一是成立“三农”服务中心。全市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通过整合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等农村便民服务机构,成立“三农”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全面推进农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推行乡村干部述职述廉、村干部履职承诺、村民询问质询村干部等民主监督制度,定期对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领导、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以及村里重大事务实施完毕后,实行“一事一测评”等,进一步检验了农民群众对乡镇和村级组织及其干部的满意度。二是全面实施农村“三资”监管。我市把监督重点放在农民群众最关注、与其切身利益最直接的村集体“三资”上。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分别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作为办事机构,每年进行一次资产、资源处置和到期收回的清理,并在台账上进行增减登记,实行滚动管理。同时调整充实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成立委托招投标管理中心,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目前为止,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百分之百成立“三资”监管中心、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村(居、社区)成立清产核资工作小组、资产评估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监管村级集体“三资”,形成监督合力。与之配套,还建立了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农村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覆盖率达100%,实行乡村公有资产、村集体财务票据电子化管理,实施在线监控指导,及时调查核实监控中发现的“三资”监管异常情况,督促整改落实。去年,全市拒付违规开支679笔62.7万元,查出违规资金、资产12.8万元,有效地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开支随意、资产资源流失等问题。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