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天气渐冷,正值种植羊肚菌的好时节。连日来,在福安市松罗乡松罗村的葡萄园里,郑柯发正忙着为套种的羊肚菌铺盖薄膜。
郑柯发在葡萄田里为葡萄种植户讲解滴灌使用的好处
“每年11月-3月因气温低、温差大,正是羊肚菌生长的时期,刚好也是葡萄闲置时间,我便将葡萄园利用起来,尝试套种羊肚菌。”郑柯发说,福安数万亩葡萄园,如果能够在葡萄闲置时间种植成功羊肚菌,形成葡萄、羊肚菌的无缝连接,收益十分可观。
作为全省农业科普带头人,郑柯发首当其冲,主动带头尝试种植羊肚菌,从2016开始,他先后3次尝试种植,虽收益甚微,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仍未放弃,今年,在总结了前3次因水分太多、出现红霉菌等失败原因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准备铺盖遮阳网再次尝试。
坚持不懈、敢于专研,郑柯发不仅带头种植羊肚菌,更是花了20多年的时间苦心研究葡萄,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能手,在群众脱贫致富的路上甘当铺路石。
现年56岁的郑柯发,本是个木匠,年收入仅3000多元,对葡萄种植一窍不通。1998年,平原地区发展正旺的葡萄,点燃了他的增收梦想。那一年,他与村里的6个伙伴开始种植巨峰葡萄,但因天气、技术等原因,第一批引种的葡萄全军覆没,伙伴们便放弃了种植葡萄,唯有郑柯发坚持了下来。
如何种植葡萄?怎样才能提高产量?.......为解决这些问题,郑柯发便到已有10多年葡萄种植历史的赛岐镇象环村拜师学艺,了解到种植葡萄的地理条件、光照条件及田管技术等,1999年葡萄收成,他的6分葡萄地收成就相当于当年做木工的年收入,“3000元在当年都可以盖一栋房子了,种植葡萄非常可行。”郑柯发笑笑说到。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松罗乡农民的种植观念发生大转变,越来越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返乡种葡萄,连邻村的村民们也纷纷加入。
郑柯发在葡萄田里为葡萄种植户介绍葡萄无公害生产情况
“一人富了不算富,带动乡亲们富起来才叫真正富。”郑柯发说。2009年3月,他创立福安市兴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领113户果农种植葡萄423亩,为周边农民开展葡萄种植、加工、购销及技术信息服务。2016年,郑柯发成立福安市兴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带领合作社技术骨干深入脱贫攻坚工作一线,直面贫困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共吸纳建卡立档贫困户15户,为贫困户提供生产资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帮助贫困户提高种植技术,脱贫致富。现贫困户已全部脱贫,2016年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社。
“非常感谢郑柯发的合作社,无偿教授葡萄技术,提供葡萄幼苗、肥料,帮助销售,曾经担心种不好葡萄,现在干着心里踏实,日子也有了奔头。”汤祖兴曾因残致贫,妻子、父亲都身患残疾,两个孩子需抚养,仅靠外出打临工维持家庭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汤祖兴是郑柯发的帮带贫困户,他在2013年因家庭原因放弃在外务工,回乡照顾年迈的父亲以及年幼的孩子。失去大部分收入来源的他,当年便决定种植葡萄创收,但由于技术以及资金受限,效果十分不理想,2014年还因台风天气,导致木质葡萄大棚倒塌,颗粒无收。当时,郑柯发已是松罗小有名气的“葡萄博士”,在满洋村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郑柯发主动当起了汤祖兴的葡萄老师,从重建葡萄大棚、受灾葡萄苗救治开始,手把手教授葡萄种植技术,并向上级部门争取了部分免费肥料农药,让汤祖兴顺利度过难关。
2015年在郑柯发的推荐下加入合作社后,汤祖兴掌握了较高的葡萄增产技术,并在郑柯发的帮助下,对接葡萄大棚钢架改造项目,让葡萄全部穿上了铁铠甲,保住了“金饭碗”。面对今年松罗晚熟葡萄大面积圆果受灾的情况下,他的葡萄收入不减反增,现9亩葡萄种植面积,每亩平均收入1.6万,总收入可达约8万元。“在葡萄闲暇时间,我还在村里做鼓乐队,额外也增加了收入。”汤祖兴说。
“看到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都富裕起来,我心里也十分高兴。”郑柯发表示,自己也是一名党龄20多年的老党员,作为党员就应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他透露,近几年不仅在研究葡萄新品种,还不断在尝试种植羊肚菌,希望羊肚菌种植成功后能给松罗乡村民们带来更多的收益。2016年他被宁德市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成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
在松罗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松罗奔小康,葡萄挑大梁;葡萄土专家,柯发顶呱呱”。“松罗乡葡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郑柯发的贡献,农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科技带头人。郑柯发的合作社也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松罗乡党委副书记王立强说。
如今的松罗乡小小的葡萄成为了群众们脱贫致富的“顶梁柱”。据了解,全乡葡萄种植面积近1.1万亩,年产值达1.6亿元,成为松罗乡群众最主要的收入。(郭杨贞 吴庆堂)
快打开抖音扫码关注我们吧!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