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坦洋古韵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岩灵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2:50:01
福安新闻网(岩灵)探访坦洋工夫发源地坦洋村的心愿藏在心中已有许多年了。我曾经揣摩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它声名远播。在闽东的山乡,茶叶是很普通的,山山岭岭都有人种茶,乡乡村村都有人制茶,家家户户都有人喝茶,而把这一片普通的茶叶精制成畅销英伦三岛,皇室桌上的佳茗,那是一定有功夫的。 初冬时节,坦洋山岗的枫树已被风霜染得像燃烧的火炬。白云山上流下的碧水绕村而过,那绿竹掩映下的古村落更显得精致和秀美。 站在真武桥边,潇潇烟雨透过历史云烟,我的思绪飘向岁月的纵深。 古廊桥周遭弥漫的云雾缠绕着层层叠叠的茶山,茶树被濡染的又绿又青。我想这浸着天地精华的茶叶骨朵儿品质本就高洁。这仙境般环境濡染出的坦洋人定然是把大自然的精气神也揉进坦洋工夫的茶叶中了。 沿着长满青苔的石阶,我们踏进了坦洋的古堡,这里是最古老的茶叶加工厂"丰泰隆茶行"。山坡上用溪石叠起的墙基,二层楼高的黄土高墙,一扇扇通风用的门窗,让我们追寻到十八世纪这里茶叶生产的宏大规模。"丰泰隆茶行"是坦洋茶行的代表。当年坦洋年产坦洋工夫二万多吨,利润5万块银元,还发行茶银票。 坦洋工夫香飘英伦,成为皇室的午茶,风靡西欧;还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古堡无言的诉说,让人心旌摇荡;我遐想:有这样开拓和开放情怀的坦洋先人是否也有徽商文化的传承呢? 走进坦洋村那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中,心灵便会不由自主地往历史深处探寻。那高墙围筑的四合院古旧的门楼下"福"到农家的门联,镌刻着茶乡农人共同的追求。那精雕细刻的门窗框住了茶人满屋的馨香。还有那屋角的青石臼仿佛装满了茶乡幸福的往事…… 我们踟蹰在坦洋的古街古码头。沿街三十六茶行店面还仿佛遗存着坦洋古街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当年为抗击土匪掠夺筑起的四方土墙炮楼仍屹立在沿溪头。那时一船船的坦洋工夫就是从这里装船发往三都澳,福州,上海,广州,西欧;而一担担白花花的银元也是从这里运回挑上岸,挑进这古老的村庄。古码头盛满了坦洋茶人的幸福和希望。 码头正对面的古旧酒肆,门板已被岁月的风雨侵蚀的老旧而斑白,只有那葫芦形的酒壶形窗口,仿佛还能荡出深夜里的酒香;还记得当年坦洋茶市通宵达旦,生意兴隆的盛况。 漫步坦洋的古巷,一位满头白发的老木匠正专心致志地围箍着他新制的木桶。而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老裁缝还在用旧式缝纫机缝制衣裳。从他们默默的坚守中,我们还可以读出一些坦洋人执着的个性和品格。 坦洋的街上是少有闲人的,只有制茶人,拣茶人,卖茶人,喝茶人,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茶。即使是冬闲时节,妇女们仍在为茶事而忙。从街旁贴着"贺百年姻缘和美,庆万载幸福吉祥"的房门中,我们看到年轻的妇女们围着竹笠,边拣茶边聊着家常。和谐的图画中荡出了茶尚勤俭,茶尊和静的本色。无怪乎参加茶事活动的人都会变得热情,团结,和睦,专注。 离开坦洋的时候,我们正遇到一对新郎新娘迎面走来,我猜不准他们的结合是否茶为媒。但是坦洋工夫却确确实实有茶为媒的功能,在中西之间,在海峡两岸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你看台湾茶叶协会的理事长参访坦洋时就在村口的石墩上题下了"海峡红,两岸红"的镌刻。在振兴坦洋工夫的热潮中,坦洋不但引来了"品云轩""同泰春""平月"三朵金花,还吸引了船舶、机电行业的老总前来投资,连台商也加入到了这茶文化的交响乐中。他们不但带来了新的生产经营理念,还把坦洋工夫介绍到了宝岛台湾。 哦,坦洋古韵正奏出美妙的新曲呢。
作者:岩灵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