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寻福·我的家乡我来推 | 上白石镇乡贤陈妹伱:从长征英雄到人民公仆的赤子情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7-08 09:44:30
图片


福安自古炳灵毓秀、名贤辈出,前有薛令之、郑虎臣、谢翱等忠贞之士,后有马立峰、詹如柏等无数革命烈士,为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本月起将向大家展示的是,福安各乡镇(街道)围绕6月主题一个著名乡贤创作的一篇篇优秀推文作品,赶紧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上白石镇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从长征英雄

到人民公仆

——陈妹伱

在闽东福安上白石镇的山头境村,有这样一位老红军——他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亲历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等烽火岁月;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高位,毅然回乡投身建设,用一生诠释了“功成不受禄”的共产党员本色。今天,让我们走近陈妹伱同志,感受那段跨越战火与和平的红色传奇。

苦难童年铸就革命初心

陈妹伱又名杨玉福,1910年出生于福安上白石山头境村一个贫苦农家,年少丧父,靠打短工、挑担子谋生。1932年,他秘密加入闽东工农游击队,从此踏上革命道路。1933年,他被国民党抓作挑夫,却在途中寻机加入红军游击队,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陈妹伱旧房

万里长征中的“活的薛仁贵”

1934年,陈妹伱随红三军团踏上长征路。他翻雪山、过草地,在飞夺泸定桥时扛木造船,被战友誉为“活的薛仁贵”;他冒死救助冻伤的战友,自己却啃树皮、嚼草根。1935年,他在甘肃火线入党,用行动践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誓言。

战役足迹:

平型关大捷(1937年)

四平街战役(1946-1948年)

辽沈、平津战役(1948年)

解甲归田:功成不忘桑梓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陈妹伱作为革命功臣,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组织拟安排他到四川省军区任职,但他却做出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主动申请“解甲归田”,回到家乡上白石镇山头境村。

“我要回家乡,和乡亲们一起建设”

放弃高位,扎根基层:面对组织的提拔,陈妹伱诚恳地说:“我文化不高,更适合做农村工作。家乡刚解放,更需要人。”1950年,他一身戎装回到阔别17年的山头境村,姐姐见到他时,含泪撤掉了家中祭奠他的灵位。

第二天就下地干活:回乡次日,他扛起锄头直奔田间。乡亲们惊讶地问:“你跟着毛主席打天下,现在当了啥官?”他笑道:“革命哪是为了当官?我是回来和大家一起搞生产的!”

两袖清风,永葆本色

拒住“功臣楼”:福安县政府为表彰他的功绩,特地在城关为他建了一栋新房,多次请他入住。他却说:“国家刚成立,钱要用在建设上,我住老屋挺好。”

徒步领工资,肩挑木炭生火:每月到县城领工资,他坚持步行几十里山路,拒绝公车接送。为省开销,他还常从村里挑木炭到福安生火做饭,甚至因带山茶油进城被误认为“投机倒把”。

“一个鱼头配几餐饭”:他对子女极其严格,二儿子陈云光回忆,一次吃饭时自己正要大口咬鱼头,父亲立刻制止:“要知足,鱼头得留着下顿吃。”六个子女全在平凡岗位工作,无一人借他的关系谋利。

“不要给政府添麻烦”

患癌仍念公家负担:晚年罹患癌症,他反复叮嘱医生:“别用贵重药,少花钱。”县领导探望时,他强撑病体请求出院:“我这病治不好,别浪费国家的钱。”

红色基因永传承

陈妹伱晚年坚持为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其外孙王鹏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外公的一生教会我,共产党员的信仰就是为人民奉献一切。”如今,山头境村的“双英纪念馆”陈列着他的事迹,成为闽东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陈妹伱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他的故事,是上白石镇最珍贵的红色名片,更是新时代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

上白石镇山头境村红色革命文化纪念展示厅



来源:上白石镇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 阮珊妮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