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茶文化的觉悟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30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10-03-30 00:02:04
  宁德网消息 (郑望 张志强) 三都澳又名三沙湾,位于闽东南部,为中国1.84万公里黄金海岸线的中点,是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

  三都澳历史上就是中国繁华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清政府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正式开放三都澳,成为对外贸易港口。1899年5月,三都澳设立福海关,是继漳州海关、闽海关、厦海关之后设立的福建省第四个海关。三都澳的开发对福安茶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福安茶的贸易之路。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荷兰商人在爪哇、万丹购到由厦门运去的中国茶。荷兰人首先把茶介绍到欧洲。英国及欧洲各国的“茶”字均由厦门te音演变而来。1644年英国著名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在《茶叶的种植,质量和品质》一书记载:“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1683年清政府开海禁,厦门设海关成为茶叶出口贸易的港口,被称为海上“丝茶之路”。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一步扩大,以南洋诸国为中介地通往地中海和欧、非各国的海上“茶叶之路”和经西伯利亚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陆上“茶叶商路”发展繁荣起来,出现了海上和陆地的“茶叶之路”。

  当时中国“茶叶之路”大体可分为四条陆路和三条海路。其中一条海路是由闽粤一带运往南洋诸国。进而转入地中海和欧、非诸国。

  福安茶在近现代就已名满全球。早在明末清初,福安茶叶就融入“海上丝茶之路”和“陆上丝茶之路”大联通,可谓“四海共飘茶叶香,五洲同赏福安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8日,清政府在三都澳成立“福海关”,以此开辟了闽东海上茶叶之路。环三都澳的闽东诸县,自古就是茶区,名茶辈出。尤其是闽红“三大工夫”之首的“坦洋工夫”茶,19世纪末经在福安的传教士的传播,美名传扬于海外,在世界名牌中占有一席之地。早在1915年 “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与贵州“茅台酒”一起获得金奖,从而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因此,清政府为了扩充财源在三都澳开埠。此后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3个国家的21个公司都在三都岛设立子公司或商行,三都澳成了中国东南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据有关资料统计,1900年至1917年,三都澳年平均出口茶叶量为11.56万担,均占福建省年出口总量20万担的50%以上,占世界茶贸易量1.73%,这是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三都澳成为福建乃至中国近代茶叶出口重要港口,被称为近代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

  三都澳北达赛岐港通福安,轮船业的兴起,进一步促进赛江航运的规模发展。那时的赛岐码头“日均靠泊民船100多艘”,“闽东各地货物多由此进出,商业之盛,俨如大邑”。上世纪30年代交溪的主干支流成了境内运输的大动脉。赛江水潮汐潮涌,平均潮差5.3米,随月亮圆缺变化周而复始,海船多随潮水涨落进出白马门,来往赛江水道,直达赶潮区。赛岐三江口以西是穆阳溪,潮水可达溪填村(富溪村),富溪村北上到穆阳,溪中共有23濑,船只上行遇濑常靠人力推动,可以通1吨左右的小溪船。穆阳是穆水水路运输的终点,于是成了福安西部的货品集散地。穆阳和周宁、政和、松溪等县之间则全靠人力肩挑往来。三江口以北是交溪航道,潮水可达白沙村,借助小溪船水运可至福安城关,遍及社口、潭头、上白石,货运与寿宁、柘荣以及浙江的泰顺、庆元等地相通。据说,早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赛岐就有监察船顺着西溪直达寿宁斜滩村的记录。

[1] [2] 下一页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