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一池莲香 半城故事”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7-14 11:48:19


莲池月色

月色如水,轻轻铺展在韩阳坂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莲池,这一方清浅雅致街巷高低错落的民居,密集恢弘的古建,静静卧于龟湖山的周边像极了一朵盛开的莲花

莲池的开凿始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时任福安县令林子勋,秉承“水克火”的古理,又寄寓廉高洁之意,引水成池遍植芙蕖。池中横卧甘棠亭桥,与历代县衙遥遥相对,共列于同一中轴线上。这布局不仅是一处景观的营造,更蕴含着古人对福安县运永昌的深切祈愿。池水潺潺,自那时起便默默浸润着韩城近八百年的土地与人心。

莲池上的亭桥叫甘棠桥,周武王时,召公(姬爽)巡视南国(陕西西部),传布文王之仁政。召公巡视时常在甘棠树(棠梨树)下歇息,后人感念其功德作《甘棠》诗诗经·国风·召南纪念他,后甘棠”被用作颂扬官吏政绩。建甘棠桥寄托了福安民期望历任县官能为民造福,离任之后,民也像纪念召公一样念恩德。

重金山,原名印山,山顶现存木构的八角楼——奎光阁(文昌阁),今看似不高,因历代建设山顶被削平所致。山脚下有一条小横穿而过,登高远眺,韩阳景色尽收眼底。淳祐七年1247年),郑寀回到福安,作为选址韩阳坂为县治出力的人,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他与首任福安县令郑黼登临山,在一块马鞍形石上题刻:“淳祐丁未腊月十九日,北山郑寀偕邑令郑黼同登。”郑寀枢密院事,位列两府,有束金带、佩金鱼袋之殊荣,故名此山“重金山”而后始有金山路、金山街

福安建县时建县学于龟湖山顶后数次迁址,明嘉靖十五年(1537重金山学宫落成至今历水火兵灾十五次倾颓与重建,近五百年间,无数福安学子的琅琅书声与青灯夜读,在此化作滋养福安文脉的涓涓细流。莲池之畔,三贤祠肃穆而立,薛令之的清、郑虎臣的烈义、谢翱的孤忠,其精神如香火永续,洞烛后世人心。

月悄然踱上龟湖山脊,在莲池方圆不过里,六十余处古迹存上撒下一片清辉白日人来人往的寺观宫庙隐入墨色山影,唯余凝重轮廓与月光静默相对三贤路、后巷路如铺银带。湖山脚,王、余姓宗祠,宛如遗落的石雕弯月,背负青山,面俯灯火。郭祠、余祠尤显轩昂,月色勾勒飞檐斗拱。祠前祠堂坪,默立的旗杆石础,如岁月磨亮的印章,无声钤盖沧桑。

循着莲池窄窄的石径漫步,一排排街灯依次亮起,两旁矮矮的屋静静浸润在月光里。墙皮斑驳如鳞片蜷伏,檐下褪色的春联字迹漫漶,一切仿佛染上一层古旧的霜色,苍凉中透着温存踩踏在青石板上,凉意沁入脚巷口聚坐着几个老人摇着蒲扇絮絮叨叨讲古,晚风裹挟着不知谁家院中夜来香的香气,沉甸甸地穿透月光下的夜气,撩拨着心底的弦。

若说福安文脉的精魂凝聚在学宫的书声里,而其刚烈不屈的骨气,则可在明顺天府丞郭文周身上窥见。这位“铁面青天”在嘉靖朝竟敢上疏弹劾权倾朝野的严嵩十大罪状,震动朝野。清同治《郭氏族谱》载其“宦粤时以疏劾分宜(严嵩)十大罪,谪浙藩参议”。在弹劾者动辄被诛杀、流放的年代,郭文周身蒙“忤权贵”之险仍能归隐故里,其风骨如清刚的月华,至今映照着重金山的轮廓。

无声的月光,曾照过无数莲池畔的身影。三百年前,落第秀才月下独酌,愁绪似酒倾入池中;百年前,陶清女子小学培养了最早的一批闽东才女”,她们勇敢大方地走在街巷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五十年前,下知青的二胡声与蛙鸣相和,把思乡的月光揉进微澜……如今,这月光又照在我身上它穿越时空的帷幕,将我与那些曾在池边驻足的身影悄然连缀。

莲池园区西有龟湖井,东有陆祠井,后巷还有两口井,其它的井大多已被填平他用。山门下玉井清泉别具一格,至今仍泉流汩汩,清乾隆举人陈奎元在《玉井清泉诗序》中盛赞:“其泉清冽,能沁人心脾。”此井建于宋祐四年(1256年),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水质至今未变。不仅滋养了代代民生,也以其不竭的澄澈映照着古人对风水的虔敬与对清源的守护。

走在龟湖山顶的步道上,恍惚间仍能看见那沉没的树影与老屋的翘檐它们托着曾经漾动的水中月轮——那银盘,漂洗着记忆深处被时光褪了色的光斑。

1649年,刘中藻以“城亡与亡”的决心坚守福安城,希望反清复明的烽火再度点燃。然而,南明的大势已去,刘中藻在福安保卫战中坚持了130天后,外援断绝,万精锐之师损过半,希望彻底破灭。刘中藻为了保护无辜的福安民免受屠城之灾,他亲笔致信清军总督陈锦,表示拒降决死,敦请清军不要屠杀无辜百姓。他对家人说:“我死后勿易衣冠,正坐中堂,使人见我大明威仪!”刘中藻吞金自绝,从容赴难,留下了“黄泉无客舍,今夜落谁家”的绝笔。

清乾隆解元陈从潮的故居今仍完好,大门“解元”横匾,陈从潮曾任紫阳书院山长,是个教育家、文学家和诗人,也是“韩阳十景”命名和赋诗者之一。连同宋瞻扆、宋绍波、卓吉甫、林之桐、陈松青、陆瑶、郭鉴芳等的故居以及许多普遍民众住宅,多为明清时期以薄砖两面空砌的粉墙包栋式古建筑,今仍存有二十多栋,具有不低的考古和文化研究价值。

月光如水,漂白了堆积的往昔。池底斑驳的屋影,恰似宣纸上洇开的古老墨痕。一样的月光,“醉踏甘棠桥上月,家家灯火夜攻书”——明知县孟充的诗句穿越时空而来,书声灯火与铁骨廉风交织成这片土地上最坚韧的经纬。莲池如故,月轮永恒,静静映照着这里的一切:那消散的屋檐轮廓,那消逝的书生酒盏,那知青的凄清琴音……

今夕何夕,霓虹俗艳的光晕浮于莲池表面,而真正的精魄,已然沉潜于底,化作千年不腐的墨。当澄澈的月光如清水注入这方沉静的砚台,一幅名为“福安”的精神长卷,便在色中无声铺展——墨痕深处,忠廉文脉岁岁不绝,清光亘古。

昔者莲池,今为莲池。视似莲池,亦是莲池。此之莲池、亦彼莲池。既为莲池,何分彼此!



图片:福安市摄影家协会

文字:郑健雄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 阮珊妮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