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欢欢喜喜迎龙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本网记者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9:05:48


市政广场

人民广场

市委大院

富春公园

富春公园

浅水湾公园景观栈桥

    福安新闻网(本网记者)糖甜甜,橘圆圆,放鞭炮,大过(做)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壬辰年春节到来之时,韩城荡漾着浓浓的年味。虽然天气大都阴冷,雨雾弥漫,但挡不住过年的喜悦与热闹。张灯结彩的韩城大街上、公园里摩肩接踵,人人脸上绽放笑容,广场上更是成了欢乐的海洋,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氛围。

相关阅读:福安的春节

    福安的春节既具大中华的共性,又富有自己的个性。

    春节俗称“年”或“大年”,阴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它的主要节期。实际上民间过年从上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真正把“年”过完。“年”是一年中最隆盛的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性格的最集中体现,每一个事象都打上鲜明的传统文化的胎记。

    福安人过年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先从祭灶开始。民谚“官三民四畲客五乞食六”,就是说十二月的二十三日到二十六日依次是官家、汉民、畲民、乞丐的祭灶日,这当然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产物。祭灶活动的本意是为了贿赂和讨好“灶神”。届日晚饭后,各家各户拿出自己的好东西(主要是干果糖食之类)给“灶君灶婆”上供,让他们饱餐一顿,然后送他们“上天”(将旧灶神像烧掉),好让他们“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祈求他们保佑新的一年人寿年丰。所以祭灶也叫“过小年”。

    祭灶后开始“扫烟堂”(扫尘),也就是大扫除、搞卫生,一直忙到除夕。

    除夕夜全家老少一起吃“年饭”,对广大草民来说,勤俭一年,年夜饭是全年最为丰盛的一次晚餐。饭前先要在厅堂上和灶台上给祖宗牌位和灶神上供,饭菜不可全部吃光,要留一些“答衣食”,以期来年“吃不完”。晚上人们清垃圾、换桃符、贴春联,送旧迎新,甚至连小门小窗也要贴上写有“新正开笔,一年四季平安大吉”之类的红纸“春贴”。除夕夜小字辈是不能早睡的,这叫“守年夜”,据说守得越久,父母就越长寿。

    除夕之夜,最为忙碌最为辛苦的就是年轻的母亲,又是洗锅灶又是洗衣服,忙得团团转。还要为孩子、长辈和丈夫准备新衣裳。这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在广大的草民之家,实在太不容易,也实在太重要了,多少母亲为了这“一身新”付出了整整一年的辛劳。

    子时正点,新年来到,家家户户都要“接年驾”,到大门外燃放爆竹,并“取其烬纳妇室以祀先蚕”。人们还要到井边、河边挑“龙头水”,以求新年五谷丰登,大发其祥。

    正月初一全家早起,衣新人新气象新。放了一通鞭炮之后吃早饭,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发“红包”(“压岁钱”)。兴高采烈的小孩子燃放鞭炮,吃着糖果,唱着“糖甜甜,橘圆圆,放鞭炮,大做(过)年。”整个春节期间,尤其是“年三日”(初一至初三)内是绝对不允许说不吉利的话或者发生诸如打破碗碟之类的不吉利事的。万一有小孩犯了忌,说了“歹话”,大人就要说“童言无忌,大吉大利”,并用红纸给他擦嘴,表示孩子的嘴巴像“屁股”一样,说话不算话,或者干脆责备一句“嘴和屁股一样”,作为补救措施;如果是打破了碗碟之类,就说“大大发,大大发”,聊以自慰。

    初二日是“白年”日,旧县志有“二之日,有新丧之家,设奠延吊”的记载。过“白年”之家大门孝灯高悬,厅堂布置为孝堂,全家举哀。这一天,全县各个村镇鞭炮不响、锣鼓不惊。不是过“白年”的人家,亲朋戚友之间,忌讳串门走动。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开始,为了祭奠上年被倭寇杀害的众多乡亲,福安全县在正月初五日再过一次“白年”,并成为定制延续下来,从此以后福安就有初二和初五两个“白年”日。

    除了初二和初五两日,整个春节期间城乡各地热闹非凡。街市上各个铺面都张灯结彩,舞龙、踩高跷(橇马)、游铁机、演年戏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甚至连赌博这样的陋习也披上“合法”的外衣受到宽容。人们走亲访友,互贺新春。路上相见,双方行拱手礼,口念“年大年大”,表示祝福。还有许多人外出踏青,这叫做“出红”。出红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必须选择“吉利”的方向,讨一个“年头彩”,而“吉向”不是由谁说了就算数的,这需要查阅“黄历”,那上面写得很清楚。福安民间普遍崇佛,因而还有正月“游八寺”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带来全年的“好运道”。 一直热闹到元宵节这一天。

    元宵节又叫做“灯节”,古称“上元……请福设醮。诸境为橇马、铁机之戏,自十三日起至十六日止。……张灯自十二夜起至十六日止。”整个春节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同时又对新的一年寄托了极大的期盼。(摘自《品读福安》)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 
作者:本网记者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