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学的广度和深度迈进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朱谷忠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07:00:08
福安新闻网(朱谷忠)这些年,出于熟人推荐,还出于盛情难却,我陆陆续续为他人的散文或诗歌集写了一些序文,总的感觉,这个“活计”并不是一件美差。这倒不是因为给人作序,要认真阅读作品,很费时日,还有大致了解其经历、个性等等。我发觉,在对他人作品的评判上难度很大,很费苦思。这是因为,在文学创作方面,散文和诗歌是作家感应生活和进入内心的重要形式;而作家对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对社会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楔入方式,如何正确地感应,并进入他们各不相同的内心世界,乃至艺术手段和方法,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对他人作品的评判和感应,有时难免会发生误差,甚至不准确。正因如此,这类“活计”,我是揽得越来越少了。 但这一回,我曾缘悭一面的朋友杨昌长,要我为他的新集子《如歌的散板》写几个字时,我却答应了下来。这是因为,“颠沛流离于五七,苟且存活于社稷;吃过千家饭,穿过百衲衣,砍过柴,挑过水,喂过猪,耙过犁”之后,又侧身于闽东福安文化馆工作的他,这些年一直以他独特的运思,以某种散漫但又执着的匠心,不时为读者奉献了一篇篇散文、小品。他的直抒胸臆、情真意切的文字,还是博得了许多人的赞赏。事实上,当我接到他寄来的集子并抽空细读时,我发现,今日的杨昌长仍像一只在文学的园地里奋飞的鸿雁,他的文字,也像在茫茫雪野中奔走的雁影,为读者留下的,正是那一行行一片片鸿爪似的指痕。 可以说,我读完这本集子最大的感受是,它仍承载着杨昌长对自然、对生命,以及对周围一切事物成长的记忆,甚至从许多篇作品中,诸如《二女拜寿》《老兵新传》、《李树逢春》、《牵手阳光》等等,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杨昌长,对改革开放后闽东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由衷的喜悦与真诚的祝愿。这些作品,保持了他达观的个性,但在注意力方面,却更多地转向了转型中的社会、改革中的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值得注意的是,他以他擅长的活泼、灵巧、短小的艺术形式,并用他的心灵,拥抱自然,拥抱人间美好的一切事物。这类作品中,我个人较喜欢的篇目中就有《蕨》、《野果》、《小草》、《海棠》、《森林母亲》、《葡萄童话》、《嫣然而笑》、《不可食无竹》等等。这些作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写得随意轻松又疏朗得当,有的还写得十分精致从容。从思想内容和谋篇结构上看,似也比他较前出版的集子《淋湿的记忆》更为成熟老道些。我更欣赏的是,读过集子,能看到杨昌长自身展示的一种文化自信和艺术认同感,同时也显现了他的刚毅和深沉的品质。 与其说杨昌长的这部集子,是他“赤膊跣足与福安山水作亲密接触,所猎到只痕片羽”,不如说这正是他对社会和生活真情实感的一种表露,以及对人生百态的一种艺术化的表述。 写作,逼使他不断去扩展视野,也逼使他在艺术的境界里追求升华。而要使自己实现创作上具有更高更远的情怀,还得进而丰富自己的学养和阅历,潜心研究与写作,同时警惕作品的自我重复和同质化倾向。在这方面,杨昌长深谙此理,这册集子后两辑文字体裁形式的变化,似可窥见他努力过的痕迹。 我对杨昌长为人为文似有一个印象,即从不自足,永远处于进取之状态中。我祝愿他的创作能勇于向文学的深度和广度迈进,为文坛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2.3.15 (本文作者为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一级作家)
作者:朱谷忠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