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缪光华
缪光华出生于1964年6月,拥有国家高级企业培训师、经济师等多重身份,是“4123”创业培育模式创始人,在就业创业领域建树颇丰,担任着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创业导师,还是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副总干事、福建农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但最让溪潭镇乡亲们熟知和敬重的,是他作为福安爱故乡理事长、爱故乡书院创始人的身份。
爱故乡书院的诞生,源于缪光华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乡村现状的深刻洞察。2015年退休后,他四处调研探索乡村建设新思路。2017年回到家乡时,看到老宅门前斑驳的砖墙与褪色的木门在暮色里显得格外萧索,他望着这处承载着往昔记忆的院落,心底泛起一阵难言的怅然。调研中,他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缺乏良好基础教育,艺术教育资源匮乏,留守村民也缺少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生活。于是,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缪光华奔走牵头,携手在外乡贤和村民,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于2018年开始对建于清朝的缪氏祖屋进行修缮改造。没有资金,大家就自筹;缺少人力,男女老少齐上阵,最大年纪的86岁老人也参与到修缮工作中 。终于,一座破旧不堪、濒临倒塌的老宅,变成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集“故乡客厅”“电影放映室”“保健按摩室”“共享厨房”“乡村图书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爱故乡书院 。
书院建成后,缪光华又马不停蹄地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开办“故乡课堂”,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设立“父母课堂”,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理念和方法;举办“爱故乡沙龙”和民俗活动,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 。如今,书院创办至今已开办“故乡课堂”900多期、“父母课堂”120期,举办夏令营19期,冬令营12期,乡土研学82期,节日活动41场。累计服务少年儿童5万多人次、服务群众3万多人次 。培训班从初期每周星期日1个班发展到6个班,学员由最初17人增加到现在110多人;开设课程从原来2门增加到现在13门 。此外,书院还成立了在地乡建骨干团队、爱故乡小志愿者服务队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带动村民修缮老宅8座,先后建成乡村美育中心、福娃剧场、鲁班工坊、畲药盆景工坊等文化教育活动场所,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教育的内涵,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知识天地的新窗 。为最终实现“两座书院+三个空间+七个工坊”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接触到多元的知识,还能参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为乡村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与希望,助力乡村孩子茁壮成长。
在缪光华的努力下,“爱故乡书院”模式已在福安市甘棠、上白石、溪尾等地成功复制5家 ,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范例。缪光华也因在乡村阅读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为, 2022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全国“乡村阅读榜样”,成为当年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爱故乡书院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全民阅读示范点”、“福建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福建省示范书屋”和“全国最美农家书屋”。2022年,爱故乡书院也成为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的拍摄地。
缪光华用近八年时光,让文化振兴从理念变为现实。他如同一束光,照亮乡村教育的盲区,凝聚村民自治的合力,更吸引越来越多乡贤返乡投身建设。在溪潭镇的土地上,文化的种子正破土而出,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乡贤领航,文化铸魂。当古老村落遇见新时代的文化活水,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福安溪潭徐徐展开。
来源:溪潭镇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