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近年来,我市罗江街道积极依托毗邻赛江及104国道的水陆交通区位优势,以及辖区入驻企业带来的人口聚集和消费升级需求,通过资源开发、实体经营、村企共建,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发展,交出了一份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高质量“答卷”。
日前,记者来到赛江西岸的罗江街道南安村利民物流码头,江面望去,舟楫林立;码头上,起重机正忙碌着装卸货物。据介绍,丰富的港口资源已成为南安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大块头”,这些年,靠着码头营收,村两委每月可为60周岁以上的村民发放200元生活补助。
罗江街道南安村村民 余菊仔:我们村有码头的收入,村里面也补贴群众200元,其他村没有。
利民物流码头的外侧便是104国道,路边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许多工厂。村党支部书记林冬铃指向一块面积约5.8亩的空地,介绍村里正规划用它建设工业标准化厂房,以租赁方式招募企业入驻。
罗江街道南安村党支部书记 林冬铃:标准化厂房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动工,大概半年工期,标准化厂房建设这个项目建设完工,预计第一期预计能为村财增加收入20万元。
步入南安村中,一片近40亩的菜地郁郁葱葱,村民正穿梭其间劳作。这是今年村里与周边企业共建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来种植时令蔬菜,并由宁德市农科所指派专人提供农技指导,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计每亩可为群众增收6000元。
罗江街道南安村党支部书记 林冬铃:高质量农业种植基地对接了外面有十几家企业,准备跟我们乡村农民(合作)提供(增收)帮助。
南安村集体经济的增收“账单”,是罗江街道借力区位和产业协同优势,融入城乡发展的生动剪影。这里地处赛江之滨,高速、国道纵横,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闽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近年来,主动融入宁德四大主导产业布局,吸引了嘉元科技、震裕 、长盈等一大批新能源配套企业落户辖区,外来劳动人口快速聚集。罗江街道也因势而为,引导各村抓住家门口的企业“生财”,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罗江街道党工委书记 张雅梅:罗江街道深化村企共建模式,立足辖区企业众多、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村集体、商会、企业、农户多方联结共建机制,有效实现资源要素精准对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毗邻南安村的罗江村,瞄准众多企业入驻带来的外来务工群体住房需求,于2021年建成一期农民工公寓,出租后供不应求。今年二期公寓也已完成建设,正进入装修扫尾阶段。
罗江街道罗江村党支部书记 罗长平:罗江村虽然是一个村,但我们这里有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配套齐全,周边工厂多,家长和外来务工人员多,2021年我们建成了农民工公寓,满足他们的(租房)需求。(二期)目前已经在装修阶段,预计再一两个月投用,这两个(公寓)每年为村财收入35万元左右。
此外,罗江村还将土地入股福安经济开发区孵化基地,每年可收入15万元。通过盘活资源成功“造血”,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2008年的5万多元到目前70来万元的跨越式增长。
随着城乡融合共富新图景的徐徐展开,罗江街道进一步聚焦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创新“1141”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法,推动街道道路白改黑、江滨口袋公园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落地,为村庄和企业发展塑“颜值”、提“气质”。
罗江街道罗江村外来务工人员 郭思杰:我从2021年住进来的,这里的绿化、公园做的比较齐全,不比哪个城市差,这里住得比较舒服。
罗江街道党工委书记 张雅梅:我们街道以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项目为抓手,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的配套服务,实现了村企同频共振、区域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罗江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记者:陈宇杰、陈雅芳、缪先达(实习)
编辑:阮珊妮
复审:王雯秋
终审:林 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