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的你,还记得童年的山村笋趣吗?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3-07 19:17:15


忆山村笋趣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对竹的喜爱众人皆知。但从他的另外诗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中,不难揣测他对笋的钟情。毕竟,这位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豆腐等美食的“骨灰级”吃货,怎会对大自然恩赐的竹笋视而不见?居有竹,方能食有笋,爱竹之情下藏着对笋的偏爱哩。
我的家乡虽无成片毛竹林,但山坳山麓、溪畔涧边,一丛丛“杂竹”遍布,自然也不缺竹笋。从开春后的六七个月里,雷笋、化笋、斑笋、石笋、豇豆笋、红纪笋、黄笋等依次登场,中秋前后还有封笋。雷笋采摘期短,黄笋、桁笋等则可采摘许久。对农村孩子而言,山野就是乐园,讨小笋、摸田螺、采蘑菇,从春到秋,乐此不疲,这些农事活动与沿海人家的“讨小海”一样充满趣味。
农谚道“清明斗出,谷雨斗长”。小时候,第一声春雷刚过,春雨初歇,万物复苏,哪怕离清明还有段日子,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三五成群,压低声音商量着去小竹林讨笋仔,生怕被别人抢了先。讨笋仔的用具简单,背个竹篓装笋,有人带上柴刀清理树枝藤蔓。雨后土壤松软,小竹笋大多直接用手拔,只有刚露笋尖藏在土里的,才需用柴刀刨开。
农村孩子自小在山野摸爬滚打,对山林熟悉得如同自家厅堂。经验丰富的大孩子,能根据竹林长势判断竹根走向,采到又多又大的竹笋,小孩子们紧紧跟着,认真学习。荆棘划破手、满身沾满泥都不在乎,整个讨笋过程充满欢声笑语。欢呼声、拔笋声此起彼伏,春天的小竹笋仿佛永远采不完,哪怕前面有人刚来过,后面的人仔细寻觅,也总能有所收获。
半天辛苦,满载而归。几个小孩把采回的竹笋倒在地上,堆成一堆。一家人围坐剥笋壳,这可是个费功夫的活儿。大人剥笋手法娴熟,用拇指指甲掐开笋稍,捏着一半在食指上一绕,笋壳就撕下一半,另一半如法炮制,眨眼间笋壳剥净,嫩笋尖还完好无损。有人把笋稍往地上轻轻一戳,再用食指绕一圈,剥得也很快。不大一会儿,一大堆竹笋就剥完了。这些竹笋粗细不一,味道却都鲜美,和酸菜一起炒,或是用来勾芡做汤,百吃不厌。烤成笋咸,咸鲜可口,与糜粥堪称绝配。吃不完的还能加工成笋干,留着过年享用。
 “一样米谷饲百样人”,山上的竹笋也各有特点。有一种“化竹”的竹笋很是另类,多数竹笋抽长后,上半节纤维化,下半节鲜嫩可食,它却相反,下半节纤维化,上半节鲜嫩。大人说这是不孝笋,并讲起了传说。从前,一个小山村里有对母子,儿子懒惰不孝,让母亲吃剩菜剩饭。母亲采回竹笋,他挑吃笋尖和鲜嫩的下半节,把老化的上半节扔给母亲。山神知晓后,将竹笋变成下半节老上半节嫩。儿子发现竹笋难以下咽,还拿母亲出气,最终遭受报应。从此,这种竹笋被称为不孝笋,用来告诫不孝子女,与孟宗哭竹孝感天地的传说一样,弘扬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道德。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美食家李渔对竹笋极为推崇“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 中医也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等功效,且低脂肪、低糖、多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助消化、防便秘,预防消化系统疾病。如今,农村孩子很少漫山遍野讨笋仔了。聪明的农村人看到商机,人工种植小杂竹盛行,通过科学管理、地膜增温、充足水肥,雷笋、化笋等早早上市,连曾经被嫌弃的苦笋,加工后也成了抢手货。
春雨初歇笋欲萌,孩童相唤入山林。
手拔鲜笋欢声起,篓满春光笑语吟。
母教巧剥留嫩尖,灶烹美味暖心襟。
而今常念儿时趣,难忘山乡笋味馨。

我多么渴望在这春风和煦、春山滴翠之时,呼朋唤友,走进大自然,进山讨小笋,重拾儿时的乐趣 。


作者:李斌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王雯秋 陈菁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