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用坚守让“机械梦”绽放
福建青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隶属于福建青拓集团,负责承接各类机械部件的精加工及维修工作。2012年,张华进入福建青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技术工。在日常工作中他从没说过苦与累,总是兢兢业业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多次参与主导企业设备改造,优化生产流程。用别人的话说:哪里设备出现问题,哪里机器需要优化升级,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有了他,难题总会迎刃而解。
勤于思考、执着钻研,这是张华身上显著的性格特征。产品加工要求越高,就越能激起他的学习钻研欲望。凭借着勤奋好学、努力和拼搏,他走出了自己的路,从一名的基层技术人员做到如今技术骨干。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坚持做。”秉承着这个理念,张华在企业设备改造,优化生产流程等工作中,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实现“效益环保两不误”。从那以后,张华开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攻坚这个难题。“试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张华告诉记者,研发过程中一度让他们困扰,是选择效益优先还是环保为主?若选择清洁力度大的清洁剂,所产生的废水不好处理,对环境的污染也会较大。张华心想,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应该在减少污染的情况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有了这个方向,张华便和团队人员干起来了,设计、拆卸、清洗,设计、拆卸、清洗......“越是这种时刻,越要努力坚持,每经历一次失败就证明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张华毫不厌烦反反复复实验着,每一次实验后,他都会思考有没有哪一个步骤是能做得更好的,有哪一个步骤是需要改正的。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2018年张华带领工程团队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卸除轴承座套的清洗设备。这套设备的应用,使原来需要四人手动清洗的工作程序,变为仅需一人就可以完成。不仅设备清洗液得到了高效率的循环利用,而且大幅度减少了环境污染。集团公司更是借助该设备,实现以一万元的低人工成本,节省每年高达30万元人工成本的经济收益。
多接几次烫手山芋,把它当成珍贵的成长机会。在张华看来,能够把一个个难题,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2019年,公司接收到来自印度尼西亚把持器抱闸瓦片的订单,可公司的原压机无法压制生产,如何改造压机完成订单任务迫在眉睫。
困难并没有让他退却。张华告诉记者,当时没有设备图纸及施工图纸,他们是凭借多年积累的工程经验来判断,并通过无数次测量仿真,最终才敲定了改造方案,经历了2.3个月时间,他们团队将一台800吨闲置的卧式压机改为立式,并成功压制出第一片抱闸瓦片。
“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加以创新,再发扬光大。”张华说,此次压机技改项目,实现了压机“卧式改立式” 盲改领域 “零的突破”,为类似的压机改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张华告诉记者,承接新项目时,工作室成员经常会聚在一起,分析现场问题,探讨解决办法。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他所负责的设备公司印尼项目部120吨AOD炉体托圈加工项目,该项目需要对重型托圈中间部分进行同轴及同心度差值不超过0.1毫米的高难度镗削。他们完成了第一个托圈加工后测量同心圆达到2毫米,与0.1毫米相差甚远。当时有人说提议可以买国外成套设备使用,省事,但是张华却觉得应该要研制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于是,张华率领团队重新梳理了方案,研究得出想要完成关键在于“调刀”和“减震”,此后经过数次严格测量、数据分析及可行性论证,数次改进炉体托圈镗削方案,前后历时一个月时间,在工期内出色地完成了该项目。
“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张华表示,接下来他会不断发扬工匠精神,发挥技能优势和技术特长,大胆创新、不断求索、精益求精,把每件产品加工好,另一方面,也会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提升年轻人技能素质和业务水平,培育更多有匠心精神的年轻工匠。
记者:郭杨贞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陈菁婧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