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藻:民族气节不逊岳飞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宁德晚报作者:谢陶靖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晚报发布时间:2021-02-28 12:31:42
   “他的民族气节,与岳飞相比毫不逊色。”西班牙留华历史博士欧梅尼是这样评价刘中藻的,他曾远道专程到刘中藻的故乡福安赛岐镇苏阳村考察,还写下了历史专论。
  “没有刘中藻,福安人民就要生灵涂炭。”几百年过去了,记者依然能感受到,福安人民对这位英雄的深深敬意。

刘中藻:民族气节不逊岳飞

人物档案:
  刘中藻(1605-1649),字荐叔,号泂山,福安市赛岐镇苏阳村人。著名抗清英雄,南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他帅领的畲族军,骁勇善战,曾让清朝廷胆寒。更令百姓们千古传颂的是,他驻守福安城被清兵围困数月后,料定回天无力,为保存福安10万百姓免遭杀戮,自己吞金自杀。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为他穿上明朝衣冠,坐于中堂上,以示他对明朝的一片忠心。他的诗文隽永动人,著有《泂山集》、《泂山九潭志》和《葛衣集》。
  1995年,经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批准,刘中藻被定为福建省100名爱国历史名人之一。在福州左海公园的“福建爱国碑林”中,留下了他的英名。

  8月25日,一个烈日高照的午后,我来到了英雄的故乡福安赛岐镇苏阳村,这是一个有3000人口的大村庄,人称福安第一大村。通往苏阳村的村道,还没有完全灌上水泥,有一小段路还挺颠簸,与村道平行的就是高速公路,在高速路上也能将村庄尽收眼底。
  如今,村中的大部分村民都姓刘,据族里的老者称,福建省的刘氏,都是从这里分支出去的。
  翻开厚重的刘氏族谱,围坐在刘氏老者们当中,看着族谱平板的文字和倾听老人们惟妙惟肖的故事,在这里我似乎感受到离英雄又近了一步。

刘中藻传奇降生

  关于刘中藻的出生,就充满了传奇的民间色彩。
  有人说,刘中藻是“美猴王”转世。1605年,苏阳村的一座民房金光四射,接着一个洪亮的男婴哭声划破长空,房内充满了香气。刘中藻就这样降生了。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家里添了“男丁”,本是一件举家欢庆的事情。但他的出生,却让家里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只见他全身长满了金毛,脸上的轮廓像猿猴,也长满了毛,只有两个眼睛的位置依稀可辨。这个怪异的儿子,让父亲刘廷镆脸上的欢喜很快消失了,父亲要把他扔到野外去。母亲苦苦哀求,才将刘中藻留在家中。这在清朝版的《福安县志》和刘氏族谱中均有记载。村中的老者还告诉记者,他们曾经看过族里配有祖先画像的祖谱,刘中藻的画像就是“猿身人面”,脸上全是毛,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有点儿像孙悟空。
  在村中,还有人说,刘中藻是“青蛙王子”降世。相传这事儿发生在刘中藻祖爷爷做墓那会儿,以前的人们做墓都要看风水,刘氏也不例外。有一天,一位先生对他们说,他们家的墓地是“青蛙坐阶”,做墓时挖到一块大平板时就不要再往下挖。主人就交待泥水师傅,挖到几米深时,果然看到有一块大石板,师傅感觉好奇,就想翻开石板看看,石板一开,下面是个水塘,塘中18只青蛙一跃而上,师傅一慌,赶紧拿工具压住面前一只青蛙的腿,扔回水塘,把石板盖上。刘中藻天生跛脚,有人说,他就是那只被师傅压了脚的青蛙降世。还有人说,刘氏在宋时出了1个状元和18个进士。而明朝时风水受到破坏,只出刘中藻这个兵部尚书。
  刘招长,刘中藻的第12代后人,提到刘中藻,是一脸的自豪。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听爷爷讲“刘中藻儿时审五帝的故事”,当时他就觉得刘中藻很有气魄。儿时的刘中藻是孩子王,当时的人们很信神灵,可刘中藻却不怎么怕。五帝是福州人信奉的神,他化作青蛙跑到苏阳来玩,当时刘中藻正和小朋友们玩过家家,他就抓了五帝扮成的青蛙放在公堂上审理。结果五帝回去后,对他的朋友们说,苏阳那刘中藻真够大胆的,竟然敢审我啊,以后不要去那里!
  当然,这些都是百姓们为了纪念他,而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罢了。
  300多年过去了,他是神是人,已经不再重要,但当我们回头去看这位英雄的壮举与气慨时,也会发出一种感叹:“他果然超越了凡人所能。”

石莲山房走出一代英雄

  古代的读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静地,他们有的在那里立志,有的在那里苦读,这段时光,虽默默无闻,却为他们日后成大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出于卧龙岗,薛令之出于灵谷草堂。刘中藻,则出自石莲山房,这个山房并不在苏阳村,而是在福安康厝乡彭洋村附近山野,这里是他舅舅居住地。
  在清朝版的福安县志有载,刘中藻3岁丧母,10岁丧父。明崇祯六年(1626年)考中举人,曾任闽清教谕。崇祯13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他奉旨到辽东去犒劳将士,又领旨册封代藩。崇祯17年阳春3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占据了北京城,此时恰逢刘中藻回京城,他被起义军拘押,李自成想招降刘中藻,可他不从。没多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入京城,他乘起义军慌乱之际,只身逃回福安,隐居在福安彭洋村,石莲山房就是这时才有的。
  300余年过去了,石莲山房依然立于山头上。说是山房,事实上只是一个石洞,大约五六平方米。在石洞的一侧,抬头便可望见“刘子读易处”几字,每个字都很有力度,大约入壁1厘米深。在洞中还有不少诗作,都是他当时所作。相传刘中藻号泂山,就是从此而来。
  山房附近尚有“九潭一湾”,相传是他当时所凿。这里有山有水,夏日里清风抚面,冬日里梅花漫野,在这里自由自在,可看天高任鸟飞,可感山泉叮咚悦耳。只不过他身在山野,依然心忧大明山河。从他当时所作的《龙池洞》:“万壑通幽处,悬岩斗水开。断云随鸟云,飞瀑卷山来。难劝雷霆静,惟闻风雨哀。遐心思穴石,满种一峰梅。”这首诗体现了身在山野的刘中藻,在叹息自己在动荡的时局面前毫无办法,他想洁身自许,可是树欲静却风不止。每次有人谈到清兵入关屠杀无辜百姓时,堂堂男儿,总是声泪俱下。在他当时的诗歌当中,多是体现这种忧国忧民和义胆忠心的报国情怀。
  如今通往彭洋村的山间小路有一个歇脚的小亭子,叫做刘中藻亭,亭子重建于80年代,是村民们为了纪念刘中藻,在刘中藻亭的旧址上建起来的。在彭洋村中,还有个井叫刘中藻井,井深两米,相传是当年刘中藻来到村中,看海拔400余米的彭洋村缺水而掘开,如今这口井依然水清见底,供村中的400多户村民饮用。
  在彭洋村的日子里,他苦读《周易》,这为他日后成为统帅,号令上万兵马奠定了基础。

令清兵胆寒的畲族军

  “他带领的畲族军令清兵胆寒。”研究刘氏族谱17载的刘招长说。
  据史载,刘中藻是隆武元年(1645年)下山,当时唐王朱聿在福州继位,经朝中大臣举荐,唐王召见了刘中藻,听完刘中藻井井有条的复明大计,唐王当即拨500两白银,让他招兵买马,出关拒敌。当时跋扈的朝中大臣郑芝龙心有异志,后来刘中藻得罪他,最终被罢职。
  刘招长告诉记者,刘中藻招蓦的军队,其中有80%都是畲族兵,一方面是因为畲族人较晚成亲,男丁不为家室所累,可献身保家卫国;另一方面因为,畲族人多生活在山上,比较适应山野作战。
  在福安城阳乡的洋面村,留下了畲族兵的练兵场。这个练兵场离洋面村两三公里,一马平川,大约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五六千人在这里练兵。如今已是绿草莺莺,但看着齐人高的草,依然能使人联想起当年这里声势浩大的场面。练兵场中有一块大石异常引人注意,这块大石快有一人高,大约3米宽,2米多厚,大石头有一个大约15公分的缺口,当地叫这块石头为试刀石,相传当年刘中藻在此练兵时,一刀劈下,就留下了这道口子。
  畲族军骁勇善战,隆武二年(1646年),刘中藻跋涉浙南山区,聚部卒万余人,攻克浙江庆元、泰顺和福建寿宁、福安、宁德、古田、罗源等七县的大部分地区,至此,刘中藻被封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永历元年(1647年,清顺治四年),10月12日,刘中藻亲率部队围攻福宁州城(今霞浦县松城)。因福宁州城城池坚固,久攻不下。刘中藻就发动士兵砍伐龙首山上的松木制造炮筒,内装火药,不断抛击城内。明永历二年四月初六攻克州城,杀死清首任福宁州知州宋若苏。在此期间,清军为争夺福宁州城多次反攻,均为刘中藻部队所败,清兵先后伤亡四五千人。刘中藻所部还收复了长乐县城,当年冬,他攻打福安县城,清首任福安知县郭芝秀在巡城中被刘中藻所部流弹击中身亡。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刘中藻攻克福安县城,清兵为之胆寒。

为10万苍生舍身成仁

  在距苏阳村大约两公里的公路边,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墓,上面长满了青苔。这座古墓虽不大,却意义非凡,这就是刘中藻的墓,如今已经是县级文化保护单位。
  在刘氏族谱中,记者找到了后人为刘中藻作的《忠烈传》。在传中,详细记述了刘中藻为福安10万苍生舍身成仁的经过。
  永历三年正月,刘中藻驻守福安县城,清总督陈锦率兵10万人包围了福安县城,此时的刘中藻在清军中已是声名显赫,清军不敢轻举妄动,一时间不敢强行攻城。城外挖沟、树栅,把福安城团团围住。4个月后,城中无粮,刘中藻知道已经回天无力。戎马一生的刘中藻,何尝不想与清兵决一死战,但他想起了,此前清兵攻入江苏扬州屠城,满城血流成河,全城近80万百姓被杀,连猫狗都无一幸免;在此之后,清军又攻入浙江嘉兴,在那里进行了三日大屠杀,众多无辜百姓家破人亡。每每想到清兵入关的种种暴行,刘中藻总是无法自控地哭泣。他害怕在弹尽粮绝、又无外援的情况下,与清兵交锋,到时失利,城中百姓也会无辜受害。
  在这种情况下,刘中藻不想累及百姓,就只能放弃城池,但这绝不是归降。这年四月十二日,刘中藻悬挂明高祖的画像于中堂上,穿上明朝衣冠,叩头哭诉:“臣力已经耗尽,这一块残破的疆土,眼看就要沦入清人之手,我只一死来报列帝在天之灵了。”
  他舍己身,为了保存福安的10余万百姓不生灵涂炭。在他决死时,开列府库钱粮数额清单,致信陈锦,表示决死,并请清军不要屠杀无辜百姓。
  据清朝版《福安县志》记载,刘中藻是吞金屑自杀。在刘氏族谱中有载,刘中藻两次服毒,都没有死,割开动脉敷服毒药还是没有死成。最后自缢身亡。在他死后,按照的遗愿,家人把他的尸体扶于朝堂之上,死后的他看起来,面色如生,致使清兵入城之后,以为这是他的计谋而一直不敢上前去。
  相传刘中藻的部下,有9700人与他一同自杀。当时,刘中藻的儿子刘思沛身在浦城,清兵也一直想招他为官。但他一直不愿意,当他听说父亲为守节而自杀的消息后说:“父为国尽忠,子为父尽孝。”此后,也自杀身亡。
  从此,刘中藻在福安百姓中的英名流传下来了。他生前忧国忧民、满含爱国豪情的诗词也随他的声名不朽于世。
  1995年,经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批准,刘中藻被定为福建省100名爱国历史名人之一。在福州左海公园的“福建爱国碑林”中,留下了他的英名。来自西班牙的留华历史博士欧梅尼评价刘中藻的民族气节不逊于民族英雄岳飞,还为他写下了历史专论。

相关链接:

刘中藻诗文

忆九潭
念载肝脾泊到今,藤香肯不梦相寻。
每於峰起云烟迥,惊见涛飞钟鼓深。
霜满冬冬冰柱语,鸟啼片片雨花心。
无端扭捏乾坤事,拾得月明松涧阴。

龙池洞
万壑通幽处,悬岩斗水开。
断云随鸟云,飞瀑卷山来。
难劝雷霆静,惟闻风雨哀。
遐心思穴石,满种一峰梅。

闻香居
独有伤秋客,难销古月斜。
忧天愁失路,假寐畏还家。
谁缴报猿泪,横生两鬓华。
河清若可俟,醉倒九潭霞。

  以上诗文节录《山葛衣集诗》

作者:谢陶靖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