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忠,二十六载春秋的英雄赞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8-06 10:30:21
图片
图片


詹建忠,二十六载春秋的英雄赞歌

郑美珊


闽东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早。店前村竹岗山上,殷红的杜鹃如无数跳动的火苗,在绿意中灼灼燃烧。肃立于詹建忠烈士墓前,福安新四军研究会一行人的身影与山色融为一体。詹建忠,这位生命永远定格在26岁的革命者,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这片土地——他的鲜血渗入闽东的土壤,他的灵魂化作年复一年盛放的杜鹃,红遍了整个竹岗山……


1908年4月15日,詹建忠原名詹景忠、字肇漳。出生于福安赛岐店前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彼时的中国,正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赛岐码头上,洋人船舶的汽笛声与苦力工人的号子声相交织,构成一幅畸形的时代图景。1922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冲毁家园,十四岁的詹建忠被迫辍学。在田间地头,他目睹着残酷的剥削:地主掠走七成租,官府榨取两成税,农民碗中所剩,竟喂不饱一个孩童。这种切肤之痛,就像《红灯记》中李铁梅唱的“万丈怒火起,要把昏天黑地全烧塌”。为了改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他想读书,他要识文化;于是,他常在择里堡茶摊旁就着微光苦读,他要像谭嗣同那样,有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慨,去砸烂旧社会腐朽的坛坛罐罐。这种念想悄然在这个农家少年心中燃气了革命的怒火。


1928年一个秋夜,马立峰推开金浑如家的木门,也推开了詹建忠生命中的光明之门。那本《共产党宣言》如闪电,劈开了闽东昏暗的夜幕。白天,他在象环小学执教鞭;夜晚,他提马灯走村串户,用最朴实的乡音向农民讲解“耕者有其田”的真理。他批改的学生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耕者有其田”字迹,正是中华民族在深重苦难的旧社会开始觉醒的胎动。


革命的星火,迅速燎原。1930年一个冬夜,苏洋税所外甘蔗林寒露浸衣。当横征暴敛的流氓地痞“王副队长”醉醺醺推门而出时,詹建忠率领的30多名贫农团骨干的梭镖已抵住他的咽喉。这个平时惯用烧红的烙铁逼税的歹徒,此时身子发抖如筛糠之状。陈洪妹展开宣纸,詹建忠蘸着朱砂写下“横征暴敛者戒”6个字,贴在被击毙的王歹徒身上。翌日,赛江潮水吞没了一具倒插泥滩的尸体。从此“赤色活动家詹建忠”的名号就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八路军游击队政委杨晓冬,一下子名号蹭蹭蹭地传遍四面八方。然而,不甘失败的敌人便疯狂报复,抄家那日,灶台上留给丈夫的麦麸饼还温热,妻子李金玉挺着孕肚从后门逃离的身影,成了詹建忠心中永恒的隐痛。他被迫辞去教职,辗转至甲厝村落脚,成为职业革命者。新婚燕尔,他常对妻子说:“正因爱你,才更要革命;我们的幸福,在革命成功之后。”


斗争需要智慧与策略。面对当地农民对大刀会“刀枪不入”的迷信,詹建忠以敌人之道反制敌人之身,创造性地在红布腰带内缝入钢板,组织起独特的革命武装——“红带会”。1933年10月,甘棠暴动前夜,在淡淡的月光下,他蹲在刘氏宗祠外的榕树下磨砺梭镖。一个年轻队员忐忑不安地问:“詹委员,真能做到刀枪不入吗?”他笑着解开衣襟,露出腰间钢板:“这就是我们的‘铁布衫’!”探照灯扫过墙头,他第一个翻入祠堂,德国造毛瑟枪子弹擦耳飞过。此役詹建忠和红带会队员缴获50支快枪,为闽东红军独立团一下子补充了那么多“家当”。在霞浦青皎,他果断设计铲除恶霸“青皎虎”周树左、林顺灿后,畲族老人蓝奶寿捧出珍藏的糯米酒送给红带会队员,并动情道:“詹同志,这是我们凤凰山的血酿的酒啊。”同年11月15日,他带领700多名红带会队员发动声势浩大的青皎暴动,一日之内镇压恶霸地主30余人,开仓分粮400多担,焚烧无数贫苦农民的地契债单。他教唱的《白扇诗》——“五把白扇画牡丹,忍气做人毛(无)相干;侪能(大家)趁早梨(来)革命,参加共产斗争团”。——至今仍在老人口中传唱。


1934年,阴云笼罩闽东苏区。国民党重兵“围剿”,詹建忠与家人音信断绝。他派交通员冒险接应母亲妻儿,因关卡森严未能成功。同年10月16日,因红十团团长叛徒连成法出卖,正在姚沃吴家洋开会的詹建忠不幸被捕。敌人剥去他的衣服,戴上18斤重镣铐,煽动反革命家属用锥子、菜刀乱扎乱砍,残忍割掉他的一只耳朵。面对酷刑,他怒斥敌法官:“你们屠杀万千革命者,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我今遭擒,唯有慷慨就义,为党献身!”镣铐磨破脚踝,鲜血滴落山道,他用锁链在狱墙上刻下“为党献身”的铮铮誓言。


1934年10月23日凌晨,奄奄一息的詹建忠被押往霞浦校场头刑场。他拒绝敌兵拖拉,挣扎着挺直腰杆,高呼“死得痛快!”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点。枪响之后,几个畲族妇女用头巾默默包走了浸透烈士鲜血的泥土。十九年后的1953年,那位当年背负烈士遗体上山的霞浦老人,带着詹建忠之子詹应元,在乱草丛中找到那具戴着沉重镣铐的忠骨。13000多个群众自发护送灵柩,沿当年红带会队员走过的山路,将灵柩送回赛岐店前村,安葬于竹岗山上。浩荡的人流悲咽声与赛江的潮声,祭奠了詹建忠的英灵,表达了对英烈的深切缅怀。


如今,青皎的海塘边,孩子们的红领巾系出了当年红带会队员的英姿;甘棠的祠堂前,《白扇诗》的新韵在老人唇齿间飘荡:“五把白扇画牡丹,幸福生活梨(来)伓(不)易;先烈遗志记心上,永远跟着共产党。”詹建忠二十六载的短暂人生,如一颗流星划破闽东长夜,以耀眼的光芒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从贫苦家庭出身的农家子弟,到威震敌胆的“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从心系苍生的闽东赤子,到镣铐刻壁的钢铁战士。今日里,英雄的在天之灵可以听到:店前村烈士墓前祭奠者的铮铮誓言、赛岐港万吨轮鸣响的致敬笛声、闽东老区脱贫频传的胜利捷报,无不印证着:你那二十六载春秋绽放的光芒,早已照亮闽东的山川大地,鼓舞着闽东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楫杨帆,创造辉煌。





作者:郑美珊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