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葡萄之乡”的抉择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12-08-17 03:08:15

    核心提示

  又是一年葡萄熟,赛江两岸果飘香。二十八载春华秋实,福安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成为当地20万产区果农增收致富的当家产业。然而,随着周边区域及南方省市葡萄产业的快速崛起,果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外有“兵临城下”虎视眈眈,内有种植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不长等诸多发展瓶颈,福安葡萄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是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还是居安思危转型提升?这是摆在产业面前一道亟需解答的选择题。

福安赛岐象环村葡萄园。

  宁德网消息 (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福安记者站 丁立凡 郑廷裕 文/图) 8月16日,在福安市葡萄协会长汀葡萄基地里,农技专家正忙着对进行“一年两熟”栽培试验的夏黑葡萄,运用配方施肥恢复树体。这是继巨峰葡萄之后,福安成功“一年两熟”栽培的又一葡萄新品种。

  扩大试验,寻求更加完善的栽培技术、品种,实现葡萄一年之内两次成熟采摘,促进果农二次增收,福安葡萄产业发展将再添“利器”。

  荣光:突破“禁区”写传奇

  “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流连忘返于福安葡萄园里,著名歌唱家关牧村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而在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难觅葡萄身影。

  按照国家农业部委托中国葡萄学会制定的葡萄产业区划,福安曾被划分为不宜大面积种植葡萄的“禁区”。怀揣增收梦想,1984年,赛岐镇象环村陈玉章等4位村民,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省农科院等地引进20多个葡萄品种,试种12亩,迈出了北方葡萄南方安家的初次尝试。

  “在‘以粮为纲,果树上山’的年代,能在平原产粮的‘黄金宝地’拿出这么大面积来试种,谈何容易!”回忆起那段光阴,福安葡萄界内人士感慨万千。当时不少专家认为,南方高温高湿天气,病害严重,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不易平衡,无法适应北方葡萄栽培。

  质疑声里,福安科技工作者和果农不断探索,克服了高温多雨等不利气候影响,巨峰葡萄引种大获成功,从此登上了当地农民增收的大舞台。以每年新植面积500至600亩的速度扶摇直上,至今,福安共有139个村种植葡萄,全市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6万吨,年产值4.5亿元(不含加工),惠及产区20万果农,面积、产量、产值均占福建葡萄产业的“半壁江山”,并构筑起葡萄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和覆盖福、厦、泉及珠三角、粤东地区的营销网点,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2006年,福安捧得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的“南国葡萄之乡”殊荣,声名远扬。

  不仅仅是量的扩张,避雨设施栽培、标准化无公害规范化栽培、专用套袋技术等多项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果农增产增收更是如虎添翼。特别是避雨设施栽培技术的运用,精品葡萄不断涌现,并实现亩增产值3000至8000元,年增产值500多万元,甚至创下了福安巨峰葡萄每公斤单价20元和亩产值超2万元的新纪录。

  突破“禁区”、先行先试,福安葡萄产业写下了一页辉煌!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