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洋遇见“敬惜字纸”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2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4-07-22 11:28:44
茶乡采风,来到福安白云山麓坦洋村。
穿过巍峨大气的 “坦洋历史文化名村”牌坊,悠然信步于参天古树耸立的村口。驻足 “真武桥”上观景: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史料有云:坦洋旧称“板洋”( 形如长块木板),原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明洪武四年(1371年),村民培植出来一种“菜茶”,遍莳山麓。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公元1874年),坦洋人用菜茶做原料试制“坦洋工夫”红茶,曾声名远扬。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 “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来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躺)”。这首传唱至今的民谣,正是19世纪中叶坦洋市井繁华与茶季繁忙的写照。
沿着溪畔景观步道走进村,随处可见清代风格的茶栈茶场、茶商群宅、大族宗祠、风雨廊桥、土筑雕楼、老式油坊古建筑……每一个遗存都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感悟。穿越时光的印记,邂逅茶村里的妈祖庙,不禁让人油然而生“坦洋水路” “茶有远方” 的感慨。历史上,坦洋人倚仗“四山排闼,一水中流”的便捷,通过船运舶载将大批茶叶直通远洋。海上的“保护神” 妈祖,自然成为祈求水运平安的精神寄托。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坦洋茶商仿造福州台江福安会馆样式修建“天后宫”,拜谒者甚多。1853年,清政府同意闽茶在福州码头出口,自此形成了以赛岐港为起点、主运坦洋工夫的“海上茶路”。于是,为祈求 “水运茶路”一帆风顺,在每年的妈祖诞辰之日,茶帮便会将当年第一泡好茶叶敬献给妈祖,进而演变成为传统的茶拜仪式。可以说,坦洋“妈祖信俗”,是闽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之一。
“仁君御宇,圣德昭彰。妈祖降灵,四海平安。慈母华诞,功著旗常。茶帮庆祀,以播耿光。”坦洋工夫的文化之旅,妈祖庙值得一看。徜徉殿宫、黌舍回廊之间,深为文脉之丰沛所折服。路过“天后宫”门前,遇见一个类似于“金炉”的建筑,默默据守一隅。走近细看,上面嵌有“敬惜字纸” 四个字。 原本,这是一个焚烧带字纸张的炉子。记得《人谱类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时,王曾的父亲“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妻临产时,梦见孔圣人对她说:“汝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我已奏过上帝,遣弟子曾参来生汝家,使汝家富贵非常。”梦后生儿王曾,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王曾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敬惜字纸的典范。“毋弃六书片纸,只因一字千金。”在坦洋人心中,“文字于吾人有如此莫大恩德,故我们至少从感恩心出发,也应该敬惜世间一切书籍字纸,而不可随意糟弃。”(《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坦洋工夫”创始人之一施光凌的传人施元辉先生(原外交部驻外领事)讲述,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凡是带字的纸,都不能踩在脚下。在老家乡间,奶奶路上见着字纸,哪怕只有一小片也要捡拾起来,恭恭敬敬捧到“天后宫” ,放入惜字炉中焚烧。每次烧完,奶奶还对着一堆灰烬作揖。古人云,“敬惜字纸,书女必淑” 。即说,只要你做到爱惜字纸,敬畏文章,崇尚读书的女人必定贤淑善良,知书达理。
坦洋,一个茶香浸泡的村庄,也是一个书香四溢的村落。在坦洋传统习俗中,往往借助“惜字得福”的果报宣传,广布《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劝人不以字书放湿处霉烂并扯碎践踏;生平不轻笔乱写涂抹好书,等等。明清时期,私塾文房或者读书人家都有一个字纸篓,挂在屋里佛像神案一侧,上书“敬惜字纸”。刻刻留心拾藏字篓,多即焚化;旧时代,茶商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主要的活动是对于书籍、账簿、书信等妥善管理。由“字纸会”这一类组织雇用人力,扛着写着“敬惜字纸”的黄色大布袋,满街行走捡有字的纸屑,搜集装满袋后送入敬字炉焚化。敬字炉的存在,告诉我们,古人是如何敬重文字,敬重文化,也敬重与文字、文化有关的先贤,如文字的发明者仓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理学的集大成者和闽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唤起那颗对文化、文明的尊崇之心。字迹藏炉穴,文光射斗墟。探秘坦洋茶商 “富不丢书”的眷念,依稀能感受到俗世里的精神坚守。文字是有灵性的,不能随便毁弃。敬惜字纸,是一种特别有仪式感的古风;一种“仰视奎星圜曲之势”的传统古风;一种值得我们延续与重新思考的古风。那天,92岁的北大教授谢冕,在坦洋村口看到大学同学、福安籍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先生写的《坦洋赋》被刻在石碑上,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高峰耸翠兮若文笔,地灵人杰山川娇;碧水长流兮鱼皆乐,茶韵千载白云飘;坦洋村小兮人志大,抚今思昔勿自骄……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