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安”我来讲《民族团结一家亲 携手致富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1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3-07-11 17:22:31



福安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陈秋荣





大家好!我是来自福安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的陈秋荣。今天,我宣讲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一家亲  携手致富向未来》。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山哈碰上好机遇,幸福日子长又长!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指出,“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脱贫致富伟大事业,少了畲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不行,少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也不行”“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他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首位,访贫问苦,关心少数民族群众,以务实精神为闽东百姓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民心工程。







产业壮大畲胞富足

三十多年前,挂钩帮扶少数民族乡村工作在闽东全面铺开。立足民族乡村资源优势,引导民族乡村培育、扶持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广种养结合新型农作制度,推动村寨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格局,以产业振兴带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福安已初步形成茶叶、水果、蔬菜、药材、林竹等一批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溪塔村,山野草木葱茏、溪流水绿如玉,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楼房从街头延伸至街尾,每逢周末村里游客如织。溪塔村仅本地品种刺葡萄一个项目,每年就可为全村带来千万元收入。这座曾经的偏远畲村,从“输血”扶贫到“换血”求变,再到“造血”致富,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新路子。而溪塔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扶贫开发历程,也成为福安市少数民族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造福搬迁畲寨更美

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关乎民生大事。针对民族乡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情况,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搬迁扶贫“造福工程”。目前,全市民族乡村已全部实现通水电、公路、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及宽带,实现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全覆盖,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也得到根本性改善,呈现出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画卷。

山清水秀,彩屋黛瓦——走在康厝畲族乡东山村宽敞的马路上,一派秀丽的农村新景象映入眼帘。看着一排被刷成七彩颜色的楼房沿溪而筑,您绝对想不到曾经的贫穷状况——地无一丈平,路无三尺宽,房子又小又暗、“住晴不住雨”,家门口没有像样的路,出门就是岩壁。村民想找一份杂工做都非常艰难,一年能有几百元收入就算很多了。1992年正式启动整村易地搬迁,历时4年成功实现“集体下山”。从此,村民有了水泥盖的漂亮新家,再也不怕刮风下雨;路变宽了,村容村貌变美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现在都实现了!






文旅融合畲风更浓

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东文化的“闪光点”。

“水连云来云连天,山哈歌言几千年……”穆云畲乡虎头村是一个以生产“穆阳水蜜桃”闻名的村庄。近年来,利用“闽东珍果”产业风光带、桃源山庄农家生态园,形成以赏桃、摘桃、品桃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游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守住畲文化“桃花源”,留住活态“乡愁”,走出一条乡村绿色崛起的“美丽路径”,“文化+旅游”实实在在带动了畲村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朴素的话语背后,蕴含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厚感情,充分体现了他心系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改变群众生活面貌的为民情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永远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与期待,秉承“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奋力推进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和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拼搏!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