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斗”字了得!——福安市“坦洋工夫”杯斗茶赛回眸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1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3-09-11 15:06:20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福安市城阳镇岩湖村的“茶王街”,灯光璀璨、茶香飘溢,沿街两旁茶商号的店招让人目不暇接,品茶、论茶、看茶、卖茶的场景随处可见。随意走进一家招牌名为“欢喜茶叶”的门店,热情好客的店主李清春泡上好茶,诚邀品茗、谈茶论道。


“在2021年的第十六届斗茶赛上,我们很荣幸获得了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福安红)茶王称号。”说起福安每年都要举办的斗茶赛事,作为一家茶企的负责人,同时又是坦洋工夫非遗传承人的李清春侃侃而谈。他说,福安的斗茶习俗由来已久,但最具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坦洋工夫”杯斗茶赛,参赛茶企在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方面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遗余力地角逐“茶王”称号。

“斗茶”之史话
1972年12月,溪潭镇溪北村后山古墓出土了三件青釉托杯,且都配有茶托,其中一件直口浅腹、由内施釉,另两件口沿外卷、腹呈弧形,当时的省博物馆专家提出“年代似为唐代”的说法,后经再次考古发现同一墓室中的券顶砖刻有“大业三年”四字,从而确认青釉托杯系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随葬品。
福安市“坦洋工夫”杯斗茶赛现场
托杯是托和杯之组合,在泡茶、喝茶时能够防止高温烫手,是一种专用的茶具,说明早在1400多年前,福安就有饮茶的习俗。
赛岐镇苏阳村是福安远近闻名的千年古村,被誉为“闽东第一学村”,仅宋朝年间就涌现10多位进士。1986年9月,该村先后出土了一块残缺的兔毫盏和一块兔毫盏瓷片,经省文物考古队鉴定,两件文物都是建窑产的宋代专供斗茶用的“敛口”碗。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即比赛茶的好劣之意。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兔毫盏被认定为最适宜斗茶的器皿。那时的苏阳村,文风盛行,人才辈出,且文人阶层群体具有一定的闲暇和财力,自然而然将当时风行的斗茶雅趣引入家乡。
宋知州周牧的诗作《资圣寺》曰:“烹茶汲水盈瓯雪,一味清霜齿颊涵”,而志书记载该寺地处廿一都,即现在的福安市溪潭镇,说明当时福安人讲究茶道,特别喜欢选择高雅或清静之所,三五知己相约围坐,尽享烹茶、饮茶、品茶、斗茶之乐趣。
清朝中后期,福安白云山麓的赖氏红茶,凭借赖家祖传的“五道递进发酵法”横空出世、远近闻名,其鼎盛时期也引领着白云山区域的斗茶氛围:一是山间斗茶,对新制的茶进行品尝评比;二是估客斗茶,也就是茶贩、嗜茶者在茶店里为了招揽生意的斗茶;三是士族斗茶,亦即秀才雅士及朝廷命官,选择风景怡人之地进行好茶的品鉴活动。据说,赖氏红茶鼻祖赖维顺就是在斗茶中斗出贡茶,被道光帝敕封为“贡茶御史”。
赖家几代珍藏的《斗茶图》台屏,是清光绪年间福州画师沈正镐精心创作:小溪潺潺的山林野外,有平民、雅士、商贾等1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温文尔雅、谦虚礼让,各自身旁放着茶炉、茶具和茶叶,生动记录了当年白云山茶人组织斗茶的场景。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古时的福安,好茶者常常呼朋邀友,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或各自献出所珍藏的好茶,品鉴交流,比拼优劣。
每年春季,初出的新茶最适合参斗,福安各地茶农经常相约于闹市摆摊制茶、泡茶,让路人品尝评价,决出茶的好坏。据说,作为福安茶叶重镇的社口镇,进入新世纪之后曾经举办过两三届的斗茶比赛,但规模和影响力不大。
如今,随着富春茶城和“茶王街”的建成投入使用,数百家茶企集中开店设铺,福安茶人之间的小规模、自发性斗茶娱乐已成常态。“邀三五同行,各自献出好茶,在店里比拼论茶,既交流了技艺,又增进了感情。”设在富春茶城的“白云山茶业”店主郑国声说。

“茶王”之争霸
2005年7月18日,正值盛夏酷暑,位于福安市区龟湖溪畔的山水一林茶室热闹非凡,由市政府主办的福安市首届斗茶展示会在这里鸣锣开赛。18家茶叶企业选送53个茶样,通过制茶选手自评、专家点评的方式,角逐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工艺茶等5个茶种的“茶王”桂冠,由此揭开了一年一度的福安斗茶赛序幕。

福安市“坦洋工夫”杯斗茶赛专家审评环节

“政府搭台、茶企唱戏、专家助力,这种由官方组织、民间参与的斗茶赛方式,福安走在全省的前列。”从2005年的首届斗茶赛,到2023年的第十八届斗茶赛,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农艺师、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评茶师苏峰每年都应邀担任评委,全程参与、见证了福安政府层面牵头举办的一年一届斗茶赛事历程。
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吹响了恢复打造历史品牌“坦洋工夫”的号角,并推出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沉寂多年的“坦洋工夫”重新亮相于公众的视野,并掀起了红茶消费热潮。
随着“坦洋工夫”的重新崛起,福安的斗茶赛直接冠名“坦洋工夫”杯,并从2010年的第五届斗茶赛开始,只接收“坦洋工夫”红茶茶样,但不设“茶王”奖项,只设金奖名茶、名茶和优质奖等。2020年第十五届斗茶赛起,重设“茶王”奖项,同时设置特别金奖(或大金奖)、金奖。
近十多年来,福安茶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坦洋工夫的制作技艺,采用省茶科所研发的金牡丹等高香茶叶品种,创造性地推出了花果香型红茶,并在2018年出台的《花果香坦洋工夫》团体标准的加持下,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全国各地茶商贩争相前往福安抢购,福安也因此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花果香红茶发源地”称号。
从2012年的第七届斗茶赛开始,创新版的坦洋工夫登上赛事舞台,分传统型和创新型两个赛道进行角逐。从2021年第十六届斗茶赛起,有了团体标准之后的花果香型坦洋工夫,不再沿用“创新型”概念,直接展开传统型坦洋工夫和花果香型坦洋工夫两种红茶类型的比拼。
“连续十八届的斗茶赛规则,其实都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以确保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比赛结果,尽我们所能地让广大茶人心服口服。”福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祖辉介绍,最初要求茶企选送的茶样只要小几千克,到2023年第十八届要求22千克;从2020年的第十五届开始,初赛、决赛全部由省内外专家组进行编码评审,同时进行现场直播,接受广大茶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对参赛茶企资质要求、参赛茶样来源、获奖茶样市场运作等进行了探讨和提升。


茶人之“匠心”
从首届斗茶赛只有18家茶企参赛,到近几届都有100多家茶企参与,“坦洋工夫”杯斗茶展示活动早已成为福安茶界每年的盛事以及外界关注焦点。
福安市“坦洋工夫”杯斗茶赛初赛
“一是切磋技艺,互相交流,展示品牌;二是提高加工技艺水平,特别是经过专家的点评,知道工艺的缺欠在哪里,然后更加完善;三是营造氛围,让业界和全社会参与,形成竞争和宣传的攻势。”苏峰说,全省的红茶加工技术基本上都是从福安传授出去的,通过历届的斗茶比赛,又培养了一大批红茶制作能手,也极大增强了福安茶人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
要参加斗茶比拼,最重要的是要制作一款自己满意的参赛好茶。为此,选送茶样尤为关键。“每年开春之后,各家茶企就着手准备茶样。”郑祖辉说,正式开赛前,参赛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茶样,主办方要对所有茶样进行登记、检测、编码,并打乱编号之后进行初赛、复赛和决赛。
制作参赛茶样,首先是要有好的原料,其次要掌握坦洋工夫红茶制作技艺,特别是精制过程中的十多道繁杂工序。“工夫茶的工夫就在于精制环节,为了使茶叶的外形特征整齐、均匀,‘三平’、‘三抖’两道环节还需要反复进行。”坦洋工夫茶非遗技艺传承人林鸿说,“三平”分为分筛、撩筛、捞筛,“三抖”要有初抖、复抖、紧门,所谓的“工夫”就体现在这里。
“有了好的原料,还要选择好的天气条件,然后沉下心来加工制作。”在谈及茶样制作时,获得第十六届“坦洋工夫”杯斗茶赛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福安红)“茶王”奖项的李清春说,他选用的原料是金牡丹,基地的海拔在650米左右,还要精心管理。
“对于真正做茶的人来说,能够拿到好的鲜叶原料,就感觉特别精神、特别兴奋,可以连续两三天不睡觉,直至制作出一款好茶。”李清春坦言。
“现在大家在红茶制作工艺方面相差不大,主要是原料的问题。”郑国声说,斗茶赛也一定程度倒逼着茶企重视茶叶种植基地的选择与管理,才能确保原料品质。
如今,一年一届的“坦洋工夫”杯斗茶赛,已经成为展示福安茶叶品牌魅力、传播茶企风采,提升坦洋工夫质量,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赛,在提高世界历史名茶‘坦洋工夫’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进一步服务福安茶产业,引导茶农、茶企种好茶、做好茶,全面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郑祖辉表示。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吴庆堂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陈菁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