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招铃(左)与种植大户陈玉章探讨产中管理
闽东日报消息(记者 周婧)日前,记者在福安市赛岐镇近郊的果树苗圃看到许多果农们围在葡萄架下,静静地听一位葡萄种植专家讲解栽培技术,这位专家正是福安市巨峰葡萄研究所所长刘招铃,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老刘”。在长达30多年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工作中,刘招铃深刻感受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渴求。为此,他针对农民需求结合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工作积累的经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工作,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接受刘招铃培训的农民已达2万多人次,在田间地头实地传授农业技术的更是不计其数。
“农业技术要到田间地头实地推广,这样农民好接受。”刘招铃这样说也坚持这样做,他经常利用下乡搞调研的机会深入田间,组织在周边干活的农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农民传授农业科学技术,开展田头实地讲座情况,农民在田地里联系脚下作物的实际在短时间内学技术,在生产中很快发挥作用,农科宣传工作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已成为刘招铃的一种“职业病”。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他还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举办季节性的短时间培训班。近几年,刘招铃坚持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在田头实地讲座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多年来,他不仅在福安市各乡、镇、村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还被聘请到霞浦县盐田乡西胜村、蕉城区漳湾镇岭后村、福鼎市泰屿国营农场、古田县凤都镇、屏南县岭下乡、寿宁县大安乡大熟村及连江县东岱镇、南平市延平区等地为果农服务,真正成为了农民科技致富的贴心人。
由于受农业耕种体制和农民传统耕作思想的影响,要将新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作为农民科普带头人的刘招铃,毅然包揽下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工作,将引进的新农药、新化肥、新品种在自家的耕地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再推广给农民朋友,采取以点带面的科学普及方法让农民“眼见为实”。
1998年,刘招铃引进某外国公司的一种高效低毒杀菌剂进行田间小面积试验,试后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于是,第二年他便将此新品种药剂在福安市葡萄土产区的赛岐、溪柄、甘棠等6个乡镇进行示范,并组织周边的农民进行实地参观。与此同时,他还充分利用农民集中观摩的机会讲解有关科学用药的知识,使当地农民很好地掌握了新技术、新药剂的应用方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几年由刘招铃引进试验示范的新农药、新肥料已高达十几种,目前福安市范围内包括葡萄修剪在内的一系列葡萄科学和管理技术都是采取这种方法得到推广应用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面对面地将农业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刘招铃借助镇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这个平台,成立了“植物医院”,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门诊和技术咨询,并和50多户农民结对子,年门诊、咨询多达500人次以上。刘招铃告诉记者,为了做到零距离、及时地将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到来访咨询的农民朋友中去,在葡萄生产季节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不间断地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为给种植户提供更全面、详实的农业科技信息,刘招铃自编自发了名为《福安葡萄》的专业性简报,并与赛岐经济开发区农资协会联办了农业技术专刊《田园》。截至目前,《福安葡萄》已连续发行了9年,共编发63期2.5万份,受益农民达上万人次。
刘招铃告诉记者,由他出资成立的巨峰葡萄研究所为果农提供的咨询、培训全部都是免费的。当记者问起干这件事情的动力来源是什么时,刘招铃说:“乡亲们渴盼科技致富的心情太迫切了,就像大旱的庄稼希望来点及时雨。我的家乡在这里,农民高兴了,对我所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也算是最好的回报了。只要有了农民的支持,我这个私营研究所就有了牢靠的依托。”
农业科学技术到底能给农民带来多大好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福安当地的一位果农。他说:“好不好我一说数字你就知道了,前些年我没按科学方法管理葡萄园,每亩收入仅几千元,这些年我按照‘老刘’教给我的技术进行栽培、管理,结果收入一下子翻了一番还多。眼见为实,不但我们本村的果农认了,连周边的果农也把‘老刘’传授的科学技术当经念,全都见效了。”
采访中记者反复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民视科技人员为“明星”?答案只有一个,农民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他们迫切需要实用、快捷、长期性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但是从目前的体制看,民营科研机构得到官方的经费支持还是相对困难的。正如采访中一些果农说的,靠每年一两次的“科技下乡”,我们能从中得到的科技指导实在是太有限了。
从国际上看,农业科技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当属美国。特点是投入主体多,组织形式活、成果转化比较快,科技应用能够直接与农业对接,高科技在美国农业领域能够得到迅速地推广和普及。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刘招铃说:“目前,基层一线农业技术指导人员不足,尤其是具有核心技术研发的高级人才严重匮乏,这对全市农村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制约。若能将每个村现有的4至5名的基层农民技术员进行整合,加大对他们的科学技术培训力度,强化农民技术员的业务素质,将对壮大民间科技力量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