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向往的生活”!
来范坑乡解锁现实版田园治愈系
在福安之北,有一片被自然与历史偏爱的土地——范坑乡。早年间寿宁县下房村姓范人氏始居此地,因地处山坑内,故取名范坑。全乡现有17个行政村,127个自然村,5900多户,21000多人。近年来,范坑乡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全面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围绕“康养圣地,生态范坑”定位,突出红色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发展,深入挖掘“三上毛家坪”故事,持续擦亮“绿色油库”金字招牌,加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力度,奋力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1
山上银行 绿色油库
踏入范坑,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便映入眼帘,油茶林似绿色的浪涛,层层叠叠,绵延不绝。1957年,墩头村1480亩油茶林平均亩产12.6公斤,户均两担油,创下全国产油区最高纪录。次年,墩头村获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被授予 “绿色油库” 锦旗,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郑红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郑红和两度进京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为墩头村题词“绿色油库”,美名由此传开。
近年来,范坑乡践行“三库+碳库”理念,与科研机构合作,拓展油茶系列产品。通过举办油茶文化活动,开展油茶主题文艺表演、企业签约、特色产品展销、为油茶产业发展先进个人和集体授奖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范坑乡作为福安市油茶核心产区的产业优势及发展成果,进一步搭建线上线下的宣传推介平台,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油茶+”多业态发展,打响了“绿色油库”金字招牌。
2
联村聚力 茶香赋能
在范坑乡的产业发展版图中,福安市联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推动着区域茶产业迈向新高度。该茶厂是范坑乡积极探索“联村共建”模式下催生的成果,采取“1+1+10”的抱团发展模式,即1个联村党委加上1个联村公司,再加上洋山、竹柄等10个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茶业资源,促进村民村财双增收。
范坑乡在21世纪初期引种乌牛早茶,现有3000多亩乌牛早茶园,福安市轩韵堂茶业有限公司的成立填补了范坑乡乌牛早茶加工的空白,公司定期派遣员工前往浙江学习先进的种植与制作工艺技术,积极与浙江茶商交流,有效提升了乌牛早茶的产量与品质。轩韵堂优先从当地茶农手中采购茶叶,让茶农采摘时间可延长至下午6点甚至更晚,显著提升了茶农的经济收益与采摘灵活性。此外,像这样的茶企还有福建省元碧丰茶业有限公司、福安市桂香韵茶业有限公司等,共同持续推动了范坑乡茶产业的发展。
3
椒香葡甜 致富引擎
蛇头村以“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 的创新模式为驱动,在返乡“新农人”的带领下,将村里50余亩土地打造标准化黄辣椒种植基地,通过改良土壤、科学轮作,培育出皮薄肉厚、辣味浓郁的优质品种。基地还引进 “订单农业” 模式,与多家商超、餐饮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让黄辣椒从田间直达市场。
洋山村立足资源禀赋,围绕产业振兴带动全面乡村振兴,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带动的模式,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等特色产业,陆续引进阳光玫瑰、巨峰、浪漫红颜、妮娜皇后等葡萄品种,种植总面积达600余亩,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葡”写乡村振兴新画卷。
1
红色基因 蝶变之路
毛家坪村是闽东革命老区重要基点村,同样是老区重要基点村的还有古岭宅村和山岫宅村,这里红色底蕴深厚,革命故事动人心弦。在革命战争年代,叶飞、曾志、陈挺、范式人等曾在此发动领导农民运动,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坚韧的红色基因。1988年至1990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深入毛家坪村访贫问苦、体察民情。
如今的毛家坪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现了华丽蜕变。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对茶园、油茶林进行升级改造,发展太子参、红米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树上有果”(油茶果)“山上有茶”(金牡丹)“田中有稻”(优质红米)“地下有药”(太子参)“林中有鸡”(智慧养鸡)“空中有蜂”(养殖蜜蜂)的高山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同时,毛家坪村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饮水思源情・红色毛家坪” 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三上毛家坪” 展示馆、红色讲堂、研学基地,推出以 “三上毛家坪” 为主线的红色研学体验游线路,让游客在追寻红色足迹中,领悟 “四个不变” 的时代内涵。
2
古洞藏银 神秘莫测
上坪村山上遍布数十个打银洞,当地人称银坑洞。据《福安县志》载: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至1435年),朝廷派御史张鹏监督开采银砂,有“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银人”,每年向朝廷上缴白银28.8万两。工程之浩大由此可见一斑。近年来,上坪银坑洞经省地质部门多次派员实地钻探勘测确定上坪仍有银矿藏3.6平方公里,矿洞深达500多米,矿石含银量每吨最低1000克以上。并有叶蜡石矿藏(同泰顺龟头同一条矿脉),分布面积1.5平方公里,矿石含银量每吨最低1000克以上。还有十分丰富的玄武岩和辉绿岩等自然矿产,专家认为很有开采价值,不过为保护生态,矿藏暂不开采。
3
岁月沉淀 古建瑰宝
洋坑桥位于上坪村西面1公里的溪上,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为单孔木拱廊屋桥,长24米,宽4.8米,占地面积115.2平方米。廊屋9开间,用柱40根,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桥两侧施栏板,内向加设坐凳,2003年公布为福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桥横跨洋坑溪,南北走向,曾经是连接韩阳、潭头、棠溪、上白石、范坑、上坪通往浙江泰顺的省际官道上的重要通道,如今虽交通功能有所减弱,但作为当地仅有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廊桥,承载着上坪村的历史记忆与建筑文化,古朴而珍贵。
1
百年树影 竹韵栖居
半坑村位于范坑乡东北部,主要以郑氏为主,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定居半坑。村中古树繁多,其中枫树、柳杉树龄长达300余年,有全省唯一口径最大的稀有树种“野生紫薇”,树龄近达400年,一幢幢白色的房屋被茂盛的竹林拥入怀中,村口道路两侧茂林修竹、树荫婆娑,被称为“竹韵半坑”。茂林深篁,青山环抱,吸引诸多摄影爱好者的观光旅游,夏天的半坑凉爽宜人,是消夏避暑的休闲胜地,是一座天然氧吧。
2
鹰岩揽云 野趣农场
蛇头村位于范坑乡西北部,60%土地分布在丘陵岗坡地。北有虎牛龟宿锁水口,西有千山顶峰向上的范坑第一峰——老鹰岩,海拔最高达1085米,看风追云跑,云聚云散,览广谷之幽,远离尘劳挂碍,超凡脱俗。
▲(老鹰岩)
源峰农场坐落于福安市范坑乡蛇头村吉坑外厝5号,平均海拔81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5%,为农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宛如山野间的理想乌托邦。
静谧的古村,清澈的小溪
露营、烧烤、野餐、戏水……
一石一诗,一溪一草
别赶时间,就坐在那里等着时间
呼吸清新的空气
置身自然大背景
抬头,或是晴空万里
或是满天星星点灯
都悠然,都适意
来源:范坑乡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