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山那海》看山海巨变 福安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硕果满枝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2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2-12-02 11:24:30



在电视剧《那山那海》中,主人公雷氏三兄弟中的雷德水通过读书走出贫困的观风寨,凭借知识的力量改变命运后积极投身扶贫事业,演绎了别样的精彩。我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振兴闽东的希望在教育”的殷殷嘱托,着力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提高办学质量,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位于坂中畲族乡的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是福建省首批乡村温馨校园,约三分之二为畲族学生,曾被《人民日报》誉为“畲山教育明珠”。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两次来到这里调研,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得益于“368惠生工程”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学校寄宿学生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真正实现了“只要背个书包就能入学”的教育愿景。立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模式,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将畲族民歌、畲族小说歌、凤凰鼓舞等民族文化引进校园,纳入学校特色课程。师生在民族团结教育的旗帜下,尽享着工作和学习的快乐。

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学生
钟向晨
我是快板社团的,平时学校有组织我们唱歌、跳舞,还有练畲家拳,我觉得非常开心,很好玩。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特殊条件限制,过去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的整体办学水平还有短板。通过我市“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该校与市实小南湖校区“结盟重建”,开展远程实景互动课堂教学,提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帮扶水平。
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教师
张秀丽

通过与重点优质学校开展远程同步,以网络通信为纽带,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解决薄弱学科的师资问题。三年多来,每周两节英语双师课,雷打不动,我们学生学英语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推动民族教育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做“活”民族教育,学校采取民族文化进课堂,举办民族文艺活动、保护校园旧址和建立畲族记忆馆等形式,为民族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福安市民族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
张碧云

挖掘畲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并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效果,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创建于1958年的宁德市民族中学,是福建省创办最早、唯一以畲族学生为主的少数民族重点中学,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50%-60%。作为我省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一直致力于发展民族教育工作,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宁德市民族中学教师
钟秀铃
我们开设了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的民族教育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次好的尝试和探索。

自2017年9月省市县三级共建宁德市民族中学以来,学校教职员工沉心教学、精心教研,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被誉为“民族之花、教育之花、文明之花”,成为畲族人民心中的“金凤凰”。
宁德市民族中学校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
郭仕惠

学校始终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保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质资源,真正做到“行稳致远,回归本源”。



记者:宁德台 农东妮 林群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 阮珊妮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