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一棵古榕树与一块巨石相依相偎
沿着通往“闽东延安”柏柱洋的福安市溪(柄)楼(下)公路,不到十分钟的车程,但见茜洋溪与源自柏柱洋“红领巾水库”的小溪交汇处,有一座小桥,过桥后的左侧,一棵巨大的榕树拔地而起,苍劲茂盛。在榕树华盖一样的荫翳下,一块形似卧虎的巨大岩石与其相依相偎。小桥、流水、古树、巨石所组成的入村关口,使得坐落于茜洋溪畔的溪柄镇茜洋村增添了几分古朴与神秘,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流连、探幽揽胜。
见证沧桑的茜洋妈祖庙
走进茜洋村,首先见到的建筑物便是历尽沧桑的茜洋妈祖庙,这是茜洋溪曾经作为主要水运线路的历史见证。
妈祖庙,亦称天妃宫或天后宫,祀莆田湄洲林默神灵。林默是宋代的一位传奇人物,善观天象,熟悉水性,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拯救遇难船辑,被渔民、船民和舟商尊为“海神”,俗称妈祖,被视为航海和水运的保护神。妈祖庙的兴建,说明航海和水运的发达。
茜洋溪上游连接霞浦、柘荣,下游通往赛岐港,而茜洋村正是位于这条水上交通线路的一个重要村落。村里的老者说,该村历史上有不少人以放竹排、从事水上运输为生。据了解,从乾隆六年至光绪八年(公元1741—1882年)间,福安境内共建天后庙10多座,以茜洋妈祖庙的规模为最。这座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的妈祖庙,由倒座、前庭(天井)、正殿、后院以及天井两侧的厢房组成的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
正在重修中的茜洋妈祖庙
历经150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随着茜洋溪水运退出历史舞台,茜洋妈祖庙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甚至长时间被废为锯木场。但说起庙中供奉的妈祖圣母神像之灵圣,村民们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似地举出一个个让你信服的事例。他们说,当年茜洋溪流上往来如织的竹排从未发生过重大事故,甚至遭遇多次特大洪水和超强台风的肆虐,破旧的庙宇和土塑神像依然安然无恙。据介绍,旨在弘扬妈祖精神和妈祖文化、提升茜洋村对外知名度的茜洋妈祖庙重修工程正在实施当中。
丰碑不朽的茜安水利
茜洋村与隔溪相望的溪柄镇坑边村之间,有一条长124米、高1.4米的拦河坝,将茜洋溪拦腰截断,溪水被引入与水坝相连的一座三孔水闸,缓缓注入一条宽约8米的人工渠,悠悠然流出村庄。这,便是福安历史上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茜安水利的源头景观。
茜安水利源头的三孔水闸
茜安水利拦河坝
1958年6月1日,从茜洋村至湾坞乡深安村长达126华里的茜安水利工程全线动工,一万多名技工和民工顶烈日、冒酷暑,战洪水、迎寒风,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以冲天的干劲艰难鏖战150天,在福安兴修水利的历史上铸起了永恒的丰碑。站在这座气势恢宏的引水工程坝址上,聆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近半个世纪前那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场景仿佛在眼前浮现。
而今,这一水利工程依然在发挥着灌溉、发电等重要作用,源头坝址成了人们游玩休闲的好去处,尤其是拦河坝上游水面如镜,波光粼粼,青山倒映风光旖旎;拦河坝下游溪床上分布大面积洁白的鹅卵石,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每到盛夏时节,这里便成了天然的浴场,吸引着众多游泳爱好者前来戏水消暑,不亦乐乎。
神奇造化的茜洋桥头寺
“天然景寺展雄壮,巨石盖成广殿堂。”茜洋村口、茜水之畔有一座寺庙,名曰茜洋桥头寺(又名自然寺、奇岩寺),现改名“天然景寺”,坐落茜洋村南面麒麟山脚下,大殿由天然巨石覆盖而成,茜洋溪及茜安水利碧水澄流绕寺门前而过,寺后奇岩怪石叠成岩洞,洞内冬暖夏凉为游人避暑胜地。曾有人赋诗称诵:奇岩古迹南山前,叠石玲珑亦洞天;游客夏来频避暑,行人到此尽停鞭。寺前巨石上刻有“天然奇石”四个大字,寺门对联云:“山水雄奇开精合,烟雨漂渺护法门。”
突兀的巨石下面,便是茜洋桥头寺的天然殿堂
该寺不知始建何时,据说曾经几度兴衰,民国时期重建,1978年重修。2000年前后再次重修,中殿左侧上新建观音阁一座,右侧下新建诵经房、客厅、厨房,四层楼阁壮丽雄观。今年又新建殿堂,寺庙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茜洋村口又一处独特的景观。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一树一石、一坝一渠、一庙一寺,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下,沿茜洋溪畔点缀成永恒的音符,让人陶醉其中。( 吴庆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