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潮落潮涨赛岐港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07:29:49
福安新闻网(卢腾)赛江,福建省五大溪河之一,源自浙南的鹫峰山脉和闽东的太姥山麓,一路千回百转,从从容容地接纳了两省五县流出的六大溪河,在下游与潮水相汇,形成了波平滩阔的赛岐港,潮起潮落,奔腾向东海。 赛岐港,大自然的恩赐,历史的造化,曾是闽东北及浙南地区通向外部世界的“山海门户”。 赛岐港内,老埠头新码头,星罗棋布;江中,舟楫穿梭,樯桅晃动,渔歌唱晚、汽笛声声,既古风犹存,又处处呈现出现代港口的繁荣景像。 赛岐镇,座落于赛岐港之畔,楼群密集,厂房林立;路桥相连,大道通衢,车水马龙,人流如鲫;朝潮夕汐,昼夜喧嚣,既具有大集镇的特色,又有小都市的风貌,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镌嵌在赛江流域的中心。 赛江,自古以来就是闽东交通的黄金水道;赛江沿岸,田畴碧绿、炊烟袅袅,又是一道墨韵秀逸的原生态走廊。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有氏族聚居,形成村落了。封建年代,陆路艰险,长途运输,大都凭借水道。当年,闽东北地区的货物往来,当然取道赛江了。因此,宋、明两朝代,赛江的水运业就初见波澜。据坊间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就有运盐船从赛岐港启碇,沿赛江溯流而上转入西溪,逆水行舟30里抵达寿宁县的斜滩村。明万历的《福安县志》记载,早年间,在赛江下游的咸水滩,就有制盐业出现,故而,才有海盐运销内地山县之说。到了清朝康乾盛世,随着社会稳定,工商业萌芽的产生,水运业骤兴,赛江沿岸的先民和外乡的有识之士,纷纷迁居赛岐,赛岐成了近代沿海移民集镇。随着人口的聚集,逐渐形成了港口商埠的雏形。 来到赛岐港弄潮的人,都颇具有经商思想和创业精神。他们在择址奠基、构屋建房时,地理先生向他们征询门庭选风水的意向,问:将来门前是要立旗杆还是立桅杆?立旗杆,当然是企盼后代读书走仕途之道,门前旗帜飘扬;立桅杆,不言而喻,是意向“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此刻,各位东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朗声答:要桅杆!基于这种主导思想,在赛岐港畔的岐头山下,早期的房舍楼屋的大门,都是朝向港口;同时,在港畔建造的第一座庙宇,就是妈祖庙,祈求妈祖娘娘庇佑水面求财顺风得利。这就是赛岐人传统的经商意识。 正是由于这种经商情结的驱动,到了清末民初,跑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赛岐人,就紧挨着江畔建起了一条1里多长的商业街,街两旁的楼店,清一色的骑楼式结构,其模式与厦门、泉州、漳州的老街风格相媲美。骑楼式的楼店遮风避雨,逢遇雨天,从街头走到街尾,不用打伞,便于进货,便于留客,更便于坐店经商。应该说,那时赛岐人的经商意识已融入了沿海大商埠人的开放理念了。转瞬间,赛岐的街市上,商贾云集、商号如林,不仅有南北杂货铺、布店、药店和鱼货栈、茶行、粮行还有洋人代理商开办的亚细亚、德士古、美孚洋行及南洋兄弟烟草经销处。随着商贸的兴隆,赛岐的街道也日渐扩展。赛岐的街市,白天人声鼎沸,夜里灯火通明,那繁华的景象,俨如那年代的“大邑”。 当时,赛岐的航运业更为兴盛。赛岐港的长泊岸、大埠头、挤泊着来自上海、宁波、广州、厦门、台湾、福州等地涂红髹绿的货船、渔船、客船,赛岐籍的帆船也扬帆驶向国内外各大港口。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一艘赛岐籍70吨位的木帆船航抵日本冲绳;三十年代,又有一艘赛岐籍41吨位的木帆船,满载着浙南的明矾,远航到辽宁营口。那时,赛岐籍的船,北往山东、南抵广东、东至台湾,频频进发。期间,赛岐的轮船业也悄然兴起。从二十年代,赛岐商人购进第一艘100吨位的客轮,到三十年代赛岐商人添置一艘500多吨位货轮,10年多时间,赛岐港就有10多艘本地籍的轮船,在赛江宽阔的水面上趾高气扬地航驶。这标志着,赛岐的运输业从传统驶向了现代工业文明了。 随着赛岐港商贸、航运业的繁荣,官方先后在赛岐设立海关、银行、盐政、电信、茶叶等管理和办事机构。要说邮政与电信事业,赛岐人可是捷足先登喽!早于清朝光绪年间,赛岐就有了邮政代办所。时至三十年代,赛岐有一位商人自行投资,架设了一条从赛岐至福安县城的电话线,长达24公里。当年从国外发电报到赛岐,只需填写“中国赛岐”四个字,即可照收无误。这真是:“不知福安县,却识赛岐港”。 这大概是赛岐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吧! 然而,风云突变,日本人入侵,八年抗战连着三年内战,战火遍地燃烧,国内百业凋敝,经济衰败,赛岐港难逃厄运,同样罹祸,顿时失去了往昔喧嚣的景况。解放前夕,国民党败兵从东南沿海溃退台湾,沿途又炸沉和击沉了多艘赛岐籍在航的轮船,受此重创,赛岐的航运业元气大伤。此时,眺望沉寂的赛江面,令人不禁长长喟叹:“寒鸦散尽水悠悠。” 落落涨涨赛江潮,时来运转,当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赛岐港上空时,赛岐人迎来了新的希望曙光,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十分注重赛岐港的商贸复苏和航运业振兴。国营的百货、纺织、食糖、水产、茶叶等商贸公司率先在赛岐镇开张营业;随即,国营的客轮、货运机帆船也在赛岐港劈波启航。当福州港务局三都办事处在赛岐挂牌成立时,喜庆的鞭炮炸响了半条街。 国营的商贸公司在赛岐闪亮登场,大大活跃了赛江沿岸土特产的购销两旺。每年开春,山里人、畲家女挑着绿莹莹的茶箩、背着翠晶晶的茶篓,疾步涌向茶叶站门前,排起长龙队嘈嘈嚷嚷地等待收购;初夏时节,官井洋黄瓜鱼发海,满载着金灿灿黄瓜鱼的大船小艚,急摇橹猛荡桨,咿咿呀呀地麋集在水产码头,争着过秤赶鲜;一入冬,赛江沿岸的糖寮开榨,一艘艘首尾尖尖的溪犁船,装载着一筐筐红彤彤的板糖,飘着渔歌,犁开层层清波,慢悠悠地汇聚在土产站的小埠头下,等候叫号过磅进仓。赛岐港又生机焕发了。 国营的航运公司也及时地在赛岐港出现,它给闽东北地区的物流畅通注入新的活力。清晨,当彩霞将赛江水染成锦缎似的时刻,一艘艘满载着百货、建材、化肥的轮船顺着早潮,鸣着响笛向赛岐港报到;傍晚,夕照映红了两岸青山,一艘艘装有毛竹、茶叶、板糖的木帆船,盈着满帆,迎着晚汐,翩翩出港。赛江上,轮来帆往,激活和丰富了山区人民的新生活。 解放后,闽东的交通发展突飞猛进。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就开始修建福(州)温(州)公路。1956年,福温公路通车途经赛岐,赛岐人第一次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响,欢欣雀跃。那几天,不少山里人起大早,带着蒲包饭,赶了二、三十里山路来赛岐,看看汽车究竟是什么模样;还有的孩子尾追车后,闻闻汽车喷出的尾气是什么味。随后,4月中旬,赛岐至霞浦的浦赛公路又修通了;时隔二年,赛岐至闽北浦城的公路也通车了。这时,从京城北京至省城福州的国道和从闽东沿海霞浦县至闽北山区浦城县的省道,在赛岐纵横交汇了,赛岐港成为闽东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地位也赫然凸显出来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后期,是我国计划经济执行最严格的时期。赛岐,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省、地物资商品采购供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此建立。先后驻足于此的,有:工业品采购供应二级站、农资公司、土产公司、盐业公司、木材公司、石油公司、燃料公司、医药二级站、粮食转运站、建材物资部;闽东各县为了便于物资采购和转运,也纷纷在港口的周边设立办事处和建仓储;本县各乡镇亦趋之若骛地赶来设采购组。当时,汇聚在赛岐的外地商业办事机构多达100多家,赛岐人戏称这些采购组、站是“大使馆”。 赛岐港是潮汐天然良港,建国后,港区码头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早在1957年,在港区的东岸就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的港务货运码头,靠泊能力为600多吨,随即扩建成连体码头,靠泊能力提高到1500吨,彻底改变了赛岐港历史上货物装卸在江中大船过驳小船的落后状况。当码头上竖起吊杆机装卸后,赛岐港的码头工人也摆脱了长年以来肩扛背驮的繁重体力劳动。接着,水产、粮食、煤炭、石油、木材、食糖等7座专用码头相继建成。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赛岐港码头的靠泊能力总和近万吨,港区的各种设施日臻完善。因此,赛岐港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辟为外贸运输物资启运点;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辟为国轮外贸物资装卸点;从1983年起与香港正式通航。此间,港口的吞吐量均居闽东各港口首位,省内仅次于福州、厦门港,位居第三位,被喻为“闽东小上海”。[1] [2] 下一页
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