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五百余年风云更替,城南街道莲池社区,仍低吟着一位乡贤的名字——郭文周。他是明嘉靖年间的进士,以刚正不阿、清廉自守、铁面执法的形象载入史册,被百姓誉为“铁面青天”。
他的一生,是一位士子的寒窗苦读,是一位御史的铁面无私,是一位忠臣的忧国忧民。他的气节、风骨、德行,早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的记忆中,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他的事迹,也穿越五百年时光,仍在以无声的力量滋养着家乡人民的心灵。
郭文周画像
寒门苦读志高远 莲池清风育贤才
郭文周(1512—1578年),字景复,号东山,福建福宁府福安县鹿斗(今福安市城南街道莲池社区)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历任中书舍人、云南道监察御史、广东巡按、顺天府丞等职。他铁面执法、清廉自守、敢于弹劾权奸,以“铁面青天”之誉留名青史。
郭家族以清正著称,尊师重教、重礼明义。出生之时,正值福安多灾多难之际,天灾连年、民不聊生,地方豪强横行,百姓困苦不堪。郭文周家境贫寒,自幼体察民生艰辛。为了能点灯夜读,全靠嫂嫂纺织麻纻换取灯油;为减轻家庭负担,他跋涉五十余里,到西隐村灵察寺投宿攻读,寄身青灯古佛之下,寒窗苦读数载。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郭文周考中进士,即留朝廷授中书舍人。二十六年(1547年),郭文周迁任云南道监察御史。上任不久以一介寒门之身步入朝堂,心怀百姓,胸有家国,誓做清官良吏,不负寒窗之志。
郭文周像(城南莲池历史文化街区郭文周纪念馆内)
铁面御史展正气 秉公执法护苍生
明代监察御史职责重大,巡按一方,代天子出巡,掌弹劾、纠察之权,故人称“代天子巡狩”。不少人视此职为中饱私囊之便门,而郭文周却将其作为匡扶正义、体恤民情的重要舞台。
上任不久,郭文周奉命巡视卢沟桥一带的赋税征收。彼时朝廷赋税繁重,例银泛滥,官员借征税之机巧立名目,压榨百姓。他深知民间疾苦,不愿同流合污,毅然废除加征“例金”的旧制,在卢沟桥设立御史台,严查赋税徇私,为百姓减负,树立了御史应有的正气。
郭文周因监察卢沟桥赋税有功,朝廷派他前往南京巡察“印马”事务。当时,朝廷太仆寺官马甚多,每匹官马的脖颈上都挂有银牌编号,数以万计的官马就要耗费万贯钱财。郭文周革除弊端,改银牌为木牌,不仅节省银两,也减轻了民间负担。这一务实举措,赢得上下一致好评。
他在《示诸有司》一诗中写道:“吾曹食人食,尝恐甘自怨。”意在劝勉属官,要对百姓有敬畏之心,不可贪图俸禄而懈怠职责,要把百姓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这种“民在水火,吾亦水火”的忧民情怀,贯穿他为官的始终。
“铁面青天”匾额(城南莲池历史文化街区郭文周纪念馆内)
两巡岭南惩贪腐 铁面清风肃纲纪
郭文周两次被派任广东巡按御史。明代巡按御史一年一任,非特殊情况不得重巡,而郭文周两度任职,充分说明朝廷对其政绩的高度认可。
彼时的广东,因对外贸易频繁、海禁政策苛刻,地方豪强权势滔天,市舶司官员常利用手中职权,私自收购洋货倒卖牟利,贪腐成风。郭文周到任后,毫无惧色,大胆查办市舶司官员贪腐案件,不畏官贵,不徇人情。他依法办事、刚正不阿,使岭南纪纲为之一振。
在广东巡按期间,他的胞兄郭文询曾在广东龙川任训导。郭文周严格遵守巡按回避制度,从不为兄弟谋取私利。万历版《福安县志》记载:“弟文周按岭南,竟不干以私。”不仅反映郭文询洁身自好,也彰显郭文周公私分明、严守法度的高风亮节。
他的清正刚直深得民心。在他卸任之日,士民夹道哭送,感其恩德,为其立生祠纪念。他成为岭南百姓心中真正的“铁面青天”。
《福安县志》有关记载
忠言直谏斥权奸 清风两袖归桑梓
郭文周后升任顺天府丞,这是京畿重地之职,官阶已达四品。在任期间,他不畏权贵,对身为工部尚书的严嵩义子赵文华进行弹劾,意在敲山震虎。严嵩一党身居高位,专权国政多年,排除异己、残害忠良、无恶不作。郭文周上书弹劾无果,反遭严嵩一党以办事“不谨”治罪,被列为“不职科道官”,终遭罢黜。
郭文周罢官返乡后,身无长物,到达福安时“减从造公门。及见,公贫益甚。”虽罢官,郭文周仍职闲而身不闲,不忘为社稷出力,为国家尽忠。适逢福安倭寇犯境,城池残破,百姓流离。他将家人安置于西隐村,自己协助县令重修城池、安置百姓。《福安县志》记其“居林下,置义馆义田,以忠孝训子孙,为扆士宗”,显示他虽离朝堂,仍以身作则,化私为公,清白做人、清廉治家。
郭文周,两袖清风、铁面执法、不徇私情,是城南莲池大地上走出的廉吏典范。他以一身正气、一腔忠诚,为百姓谋福,为国家尽忠。他的名字,是我们家乡历史中最闪亮的一页;他的精神,是我们当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在他出生和成长的城南街道莲池社区,郭文周纪念馆已成为廉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依托纪念场所,常态化开展家风教育、廉洁主题宣传等活动,让清廉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承。
莲池常有清风过,百姓皆沐公道明。
来源:城南街道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