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质量安全卫生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品牌建设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福安市科技副市长林光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道。
2007年4月,林光华被任命为福安市科技副市长,到任一年来,他重抓茶叶品牌建设、结构调整、卫生质量和加工水平。在他看来,福安市应以“加快改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打造名牌,开拓市场,增加效益”为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无公害茶叶生产、名优茶开发、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力求将福安茶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茶类的“满汉全席”
“茶产业堪称福安的‘民生产业’,福安全市现有茶园30万亩,涉茶人口42万人,可以说它的发展最能代表福安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福安茶产业的发展,林光华充满自信:“今年底,‘坦洋工夫’有望获得省著名商标称号,我们希望通过较短时间的努力将‘坦洋工夫’运作成中国驰名商标,也希望其在不久的将来能与安溪铁观音、大红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据其介绍,福安是全国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是中国茶类最丰富的地区,有绿、红、乌、白及茉莉花茶、工艺花茶、保健茶、“东方美人”、茶食品等,可谓中国茶类的“满汉全席”。发展至今,福安全市共有登记注册茶叶企业161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0 多家,其中2007年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宁德市级6家,福安市级6家。2007年毛茶产量2.57万吨,毛茶产值7.16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6.46亿元,增长53.2%。福安农民人均纯收入4966元,大约三分之一来自茶叶。
“五个一”工程力促茶产业发展
基于茶产业的强大影响力,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把茶业作为与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并列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加以扶持,坚持以提升茶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为目标,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建成一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发展优新良种一万亩,每年举办一次海峡茶博会,打造一个‘坦洋工夫’品牌”),茶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作为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项目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的中国海峡大茶都坐落于甘棠镇,占地230亩的一期工程于2008年4月8日已竣工投入使用,海内外180多家茶商签订了入驻协议,成功吸引到来自浙江、广东、云南等全国各大茶产区及台湾的实力茶商,创造了福建茶商业史上的奇迹。今年6月16日,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了“海峡国际茶产业城”奠基仪式,项目总占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达10亿元人民币,拟建高档商务酒店、大型超市、茶文化博览中心、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区、茶叶科研、培训基地以及休闲度假旅游区为一体亚洲最大的国际茶产业城,现正在规划建设当中。
此外,目前,甘棠茶叶加工园区、城郊、社口竹工坂村茶叶加工区列为福安市三大茶叶加工园区。今年1月6日,由福建满园春茶业有限公司、市金陵茶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占地300多亩的甘棠茶叶加工园区隆重举行开工典礼,这标志着福安市茶叶加工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占地200多亩,至少可容纳12家茶叶加工企业的社口茶叶加工园区的《规划》已通过建设部门评审,现福安市茶叶加工园区建设正进一步推进当中。
茶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后,福安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达标单位”和“先进单位”、“全省绿茶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市”,成为福建省首家“创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坦洋工夫”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证明商标”和“福建名茶”,福安成为“中国申奥第一茶”的红茶生产基地。 但是,茶产业的发展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对此,林光华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与策略。他告诉记者,坚持以“加快改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打造名牌,开拓市场,增加效益”为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无公害茶叶生产、名优茶开发、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以“培育壮大企业实力,增加茶农收入”为目标,便是福安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首先,应强力推进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林光华说道,“要引导群众重点种植金观音、金牡丹、黄观音等高香型绿乌兼制品种和早春毫等特早芽种。提高红茶、乌龙茶、工艺花茶比重,稳定花茶比重,降低绿茶比重,发展多茶类生产。” 在林光华看来,茶业质量安全卫生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事关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事。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茶叶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组织质监、工商、茶业、农业等部门,开展茶叶质量联合执法活动,强化茶叶生产全程质量监督,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违法行为,落实各乡镇春夏秋茶农残抽检通报制度。加大茶叶加工企业认证力度,大力指导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及茶叶企业QS认证,提高福安市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同时,要抓好茶叶科技服务。只有不断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培养茶业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为提高福安市茶叶科技含量和茶农素质,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林光华说道。(记者 吴宁宁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