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翱:血泪凝成爱国诗文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4:36:23
  宁德网消息 (记者 陈薇 实习生 林婧) 说起“福安三贤”,谢翱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谢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号晞鬉子,南宋爱国诗人。南宋亡国前后,散文焕发光彩,谢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谢翱诗、文、词俱工,而诗的成就尤为突出。其诗文传于今者约200余篇。

  谢翱幼年时熟读历史上忠烈的传记,养成了封建文人落拓不羁的个性与坚贞气节。1265年赴临安参加进士科考,试进不中,落魄于漳、泉二州。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起兵。这位忧患馀生的爱国青年当悉知文天祥在南剑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遂变卖家产,募乡勇数百前往投效,并且担任“咨议参军”等职务。跟随文公转战漳、梅、赣诸州,他们一路进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了会昌等许多县城。

  1283年,文天祥就义的消息传来,谢翱北望凭吊,恸哭失声。他携带文公生前赠送的玉带砚,流亡浙江的永嘉、丽水一带,继续对元朝统治者进行消极抵抗活动。先后在越山、西湖等地组织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诗社“月泉吟社”、“汐社”;联合了一批正直的知识分子,抒发亡国之痛。文公逝世八周年,他同友人登西台凭吊,并吟作《楚歌》以招魂,悲愤抑郁之情溢于言表。浪迹一生的他于1295年定居杭州西山,次年因患肺结核去世,葬于西山,享年47岁。

  谢翱一生辛勤笔耕,却怀才不遇,渴望收复失地,重振宋室的愿望亦未能实现。他以诗歌和散文明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忧虑。《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谢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明代杨慎称他是“宋末诗坛之冠”。《中国文学史》这样论及谢翱的诗作:“古体诗从韩愈、李贺、孟郊这个流派衍变而出,他在作品中勇敢地表达出亡国之痛的情感,却是以上几个诗人所不曾有过的境界……这些血和泪凝结而成的文字,应和文天祥《指南录》中著作并垂不朽。”谢翱用满腔豪情、细腻情丝,让后代永远记住了他。他的诗作,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爱国情结可与屈原、文天祥相题并论。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