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起源于上古时代
普及于汉代
定型于唐朝初年
盛行于宋朝以后
时至今日
在漫长岁月的沉淀中
福安的中秋节都有有哪些
可可爱爱、奇奇怪怪的习俗呢
1、送节礼
其实送节礼的由来已久,在《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的科举有关,三年一次的秋闱恰好在把月举行,因此每到中秋就会隆重庆贺,于是送节礼就有了美好祝愿的寓意。到了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一家团圆和睦,所以节礼的寓意也发生着一些变化。比如中秋节送节礼就是女婿们暗自较量的时候了。每逢中秋,女婿们就要备好节礼,跟着妻子回娘家拜望父母,蕴含着的就是对家人长辈的关怀和情义。
2、祭月神
福安人每年八月十五吃完节夜饭后,人们会结伴成群转山敬月神。因为人们相信山神土地会在中秋夜现身去看望月宫中的嫦娥和玉兔。于是,就有了中秋祭月一说。
3、行中秋
清代民间有“行中秋”习俗,十五夜为男,十六夜为女。福安城关妇女到县衙看知县夫人,俗称“看奶奶”。童谣 :“行中秋,旅中秋,脚帮(裹脚布)乌溜溜,出门三下挪,‘茶泡’(糕点等)那里收,收来收来做中秋。”描述的正是“行中秋、看奶奶”的热闹情景。民国以后,这个习俗就不存在了;解放后,人们常常在中秋节举办灯谜、诗唱、游园等活动。
4、吃月饼
中秋赏月吃月饼已成传统,在各式各样的月饼攻击下,福安人依旧钟情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味道。每逢中秋,都要买上几块中秋饼。
但你们知道吗,从前的中秋饼上可是大有文章,他们上面是贴着画的!对,你没看错,是画!是画!是画!
贴饼花是二百多年前由福鼎市民间艺人创始,贴的饼花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线条清晰,非常有特色。饼花也曾流行于宁德市的霞浦 、福安、柘荣一带,各地群众都习惯于在赏月吃了中秋饼后,把一幅幅饼花贴在自家大厅或房间的墙壁上装饰欣赏。还有斗饼花这一习俗,顾名思义就是比比谁的饼花大、谁的图案好看。但是饼花虽好看,但制作起来十分耗费精力,于是慢慢的贴饼花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5、对畲歌
福安的畲族乡每年都会在中秋节对歌传情。畲族把八月十五看的很重要。到了这一天,他们常常在白天走亲访友,晚上不但要陪客唱歌,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
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高明的歌手,可以随便转换曲调的,除了对唱,他们最爱唱的一种双音,叫双条落,这是一种属于重唱性质的歌唱形式,具有浓厚的畲族特色。
畲族人会在中秋节前夕,每年八月初二到八月初五组织上演传统社戏三天三夜来供奉畲族先祖,接待乡邻,祈福安康,四方乡邻欢聚一堂,大家其乐融融,传承畲汉友谊。
6、泥乘橇
闽东海域浅海、滩涂广阔,福安临海的穷人以在海涂上捕捉鱼虾贝类讨小海为生。但是,在海涂上讨小海要随着潮退潮涨而一同进退,且因海涂泥泞易陷难行,退得慢了或有生命危险。于是陈氏始太婆祝氏娘娘发明了这一种工具。因为这个工具可以在滩涂泥潭里疾行如马,所以被大家通俗的称为“泥马”。
当时恰逢中秋节,于是,戚公抗倭有渊源的滑泥橇从此便融入传统中秋节风俗衍变成为当地的特色习俗。
这些福安代代相传的习俗你都知道吗
你还知道哪些习俗
快来告诉我吧
中秋团圆夜
让我们红尘作伴
看月亮白白胖胖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扫描下方二维码
看看福安人是怎么过中秋的!
快打开抖音扫码关注我们吧!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