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新闻网消息(观园 石均)经茶叶专家的指导、坦洋工夫茶人的科技传承和创新,生产出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抢先一步引领中国花果香型红茶发展,高香型坦洋工夫红茶一投入市场,就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在香港茶展会上,被评定为“我最喜爱的红茶”;专家委员会被评为“全省科普兴农先进单位”;福安市被评为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这一系成绩的取得,福安市茶叶专家委员会功不可没。
2007年,福安市政府成立茶叶专家委员会,与福安市茶业协会合署办公。福安市委、市政府实施历史名茶坦洋工夫复兴战略后,茶叶专家委员会作为科技兴茶的主力军,五年来,在再铸坦洋工夫新辉煌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茶叶专家委员会成立伊始,就赋予科技兴茶,振兴坦洋工夫的历史重任,该会借助省茶科所和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所的科技力量(现有专兼职专家11名,其中教授级专家3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人),充分发挥人才库、智囊团、科技园的作用,在坦洋工夫发展中大显身心,硕果累累。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10年,福安市茶叶专家委员会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实施人才工程。福安市将茶农与茶企人才培养列入全市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免费为每个茶企培训2名以上,为产茶农村每年免费培训茶专业人才2名以上,近几年来共为茶企培养一线实用人才1000多名;为茶业农林培训茶叶技术人才1000多名,同时开展茶产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工作,高级职称17名,中级115名,初级1000多名。还鼓励支持茶业企业引进人才,目前,茶企中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全体员工的20%以上,新坦洋、御道、平月、天香等茶业企业还与科研院校合作技术研发,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养格局,为坦洋工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培育新香品种。福安市建立了坦洋工夫研发中心,由专家挂帅,实施茶树品种培植和推广工程。近年来,我市共培育金观音、黄观音、金玫瑰、紫玫瑰、金牡丹、丹桂等高香型茶树品种,并在全市茶园改造中推广新品种,目前全市高香型品种茶园达9万亩,约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30%,实现了茶种品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转型升级目标,为花香型坦洋工夫奠定了品质基础。
制定红茶标准。为进一步提高“坦洋工夫”的品牌竞争力,2009年5月,福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制定坦洋工夫国家标准的决策,成立了以茶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等为主的工作组,茶叶专家挂帅,聘请茶界专家、学者10多名,开始组织标准的编制。几经论证修改,2010年4月份,《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国家标准获批。这份国家标准中,包括坦洋工夫红茶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分级及实物标准样、要求、试验方式,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和包装、运输、贮存等,成为“坦洋工夫”生产流通等领域的唯一标准,坦洋工夫标准制定,规范了坦洋工夫红茶生产,确保了坦洋工夫质量,成为第一个红茶国家标准。2012年春,《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国家标准》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标准贡献奖一等奖。
着力科技研发。近几年来,茶叶专家在茶叶生产实践中,不断开展科技研发,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有10多项被评为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在宁德市以上科技杂志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2011年,全国红茶高峰论坛在福安市举办,福安市有24篇有关红茶生产文章在会上交流或书面交流,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在科研实践中,组织评茶论茶活动,每年组织坦洋工夫斗茶展示会,由茶叶专家对每一只茶样进行详细点评,指导生产坦洋工夫关键工艺,提升了企业生产的工艺技术水平。2012年还组织花果香型坦洋工夫专场产销研讨会,进行广泛技术交流,提高了茶企和茶农发展高香型坦洋工夫的意识和实际工艺操作水平。茶企生产的花果香型坦洋工夫质量普遍提升。为今后坦洋工夫红茶市场扩展了美好的前景。在今年春季宁德市第五届茶王赛暨茶叶包装评比活动中,“正园春”荣获红茶茶王,“白云桂”、“牡丹香”等9只茶获红茶金奖,“百年好喝”、“大学士”等14只茶获红茶名优茶奖。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斗茶博会”上,御道、正园春、南方佳木、天荣等坦洋工夫红茶分别荣获金奖3个,银奖3个,优质奖若干个。
在坦洋工夫红茶铸造辉煌的进程中,凝聚着茶叶专家的智慧的才能,展望未来,茶叶专家必将对坦洋工夫红茶的发展壮大,发挥更大更强的科技兴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