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三月”笔会]钟灵毓秀话康厝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吴庆堂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5:05:56
福安新闻网(吴庆堂) 春暖花开时节,福安西部的康厝畲族乡桃红柳绿,生机盎然。穿境而过的悠悠穆水,静静流淌,两岸群峰叠翠,山赋予水豪情,水赋予山柔情,山水灵气裹挟着春天醉人的气息,沁人心脾。 对于康厝的印象,始于这里的钼矿。福安与周宁接壤的康厝境内,有一个名曰“赤路”的村落,村子海拔高度堪称康厝之“屋脊”。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这个只有250多年历史、默默蜗避深山一隅的偏僻小山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地质工作者。此后,历经多年的地质勘查,在该村沉睡百万年之久、储量达6万多吨的辉钼矿体,终于睁开了惺忪的睡眼。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因为赤路钼矿,省里决定在闽东筹建地质四队,并选择康厝作为基地建设队部,后考虑到那里远离福州且交通不便,遂将建筑材料全部启运至蕉城的金涵乡,易地破土动工。 10多年前从地质院校毕业的我,投身于闽东的地质矿产普查事业。其间,年长的同事常常回忆有关赤路钼矿的故事,耳濡目染中,我对康厝的印象颇深,内心也油然而生一种特殊的情结。那时候,每当动身往返周宁搞地质普查,路过康厝时,总会想起这里有一座全省最主要的单独钼矿床,想起一代地质工作者曾在这儿洒下心血与汗水。如今,赤路钼矿的辉煌虽然早已降下帷幕,但她在闽东金属矿产开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纵观闽东,遍布中生代火山岩,地质背景复杂多变,金属矿产资源被喻为“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是当时红红火火的赤路钼矿打破了这一传统“神话”。 一处矿产的形成,必然有其特定的成矿环境和条件,正所谓融“山水之钟灵,天地之造化”也。山不在高,有矿则灵。赤路钼矿凝聚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玄机,一度为地质工作者所青睐,不足为怪。然而,360多年前,明朝赫赫有名的将领刘中藻,逸归福安时,却也钟情于康厝之山水,不仅在彭洋、东山一带修身养性、苦读《周易》,为日后统帅千军万马做准备,而且还在东山雪洞及附近,题署多处摩崖石刻,并留下多首诗作和“刘子读易处”遗迹,给这里蒙上了一层传奇而神秘的色彩。如果你沿着山间小路步行前往彭洋村,中途可见一座供人歇脚的小亭子——“刘中藻亭”,此乃当地村民为纪念刘中藻而建造的。在彭洋村中,有一口井,唤作“刘中藻井”,相传系刘中藻挖掘,井水至今依然汩汩不竭,清澈见底,可供村民饮用。如今,“东山雪洞”成为一处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如果你到康厝观光,热情的主人将如数家珍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东山雪洞、东山纱帽岩、红坪普照寺、凤洋清泉洞、象地龙潭……这些景观或树影婆娑、巨石横卧,或清风徐徐、泉声叮咚,都令人神往…… 有道是: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康厝的西铭村历来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据该村郑氏族谱记载:郑氏源于周室宣王,从其《入闽仕宦总录》及《列朝科第总录》里即可数出仕宦及科第者即达40多人,其中许多皆是从该村走出去的,包括为福安设县做出历史性贡献的郑寀。康厝的苏坂村是“一代邮表”林卓午先生的故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林卓午投身革命,组织发动全国邮政职工罢工,抗拒洋人霸占邮权,保住了中国邮政自主权。抗战爆发后,林卓午长驻西安办事处,为国共通邮殚精竭虑。1940年5月9日,周恩来应林卓午之邀至其办事处时,即兴题写“传邮万里,国脉所系”赠送林卓午。这一题词,成为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积极支持国共双方正常通邮的历史见证。而今,从康厝这片沃土走出的钟安、雷长梅、钟志金、雷逢德、雷木生等才俊,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聪明才智,也让康厝人为之自豪。 穿行于康厝这一片灵秀而神奇的土地,仿佛漫步于历史的时空隧道,感受自然之造化与人文之和谐的有机统一……
作者:吴庆堂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