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走进柏柱洋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8:26:06
福安新闻网消息(郑望)车过闽东福安溪柄镇,沿着新铺的老区路向东南腹地奔驰。汽车转过首坝小山坳,眼前展现一个绿意葱茏的“小天府”。这里是太姥山脉西向的一个盆地,四面群峰罗列,井顶山、虎头山、八斗冈、大东峰等大小山峦逶迤绵延,气势不凡。柏柱洋横贯方圆4100亩盆地,大小36个自然村的畲汉同胞就散居其中。关于柏柱洋的地名,由来十分传奇。因为境内有一巨大奇石,中央有一条天然白痕,犹如白柱。“白”与“柏”方言谐音,故取名“柏柱洋”。 在中国的地图上,我们无法找到柏柱洋的位置。然而,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曾经出现过世人不可小觑的三桩事件:一是宋代柏柱洋人——会稽尉郑虎臣手刃误国奸相贾似道,为民除了大害,举国震惊;二是1934年,闽东苏区进入鼎盛时期,惊动了国民党最高当局,蒋介石惊呼:“闽东军事发展迅速,日来突飞猛进,为前所未有”,即调集重兵围剿;三是在建国后的合作化运动中,柏柱洋出现的“贫农社”和“中农社”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并对柏柱洋办社过程中出现的“贫农社”和“中农社”的现象作了指示,指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正确方向。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使柏柱洋在闽东人心中有了不同寻常的符号。 车窗外风光旖旎,西面青岚峰下有一小村庄原名西山下,后人顺口叫做山下。山下村,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闽东“革命三杰”施霖、张宝田、张少廉的故乡。1922年,军阀政府强迫农民种植鸦片,柏柱洋成了一片鸦片田,罂粟花成熟季节,地主分摊到农民头上的捐税高达7000元大洋。 “柏柱三杰”在这里成立闽东最早的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同地主豪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捐斗争。革命先驱者的足迹遍布穷乡僻壤,他们像一只只春燕,穿梭来往,将革命的种子、信念的经纬耕织于脉脉青山,把理想的清泉溶入柏柱广袤的红土地,让武装暴动的星星之火在水深火热的民间悄悄点燃。1931年4月,中共福州市委先后两次派邓子恢到福安巡视工作,同马立峰一道领导溪柄和柏柱洋一带群众的抗租斗争,掀起了闽东农民革命运动的新高潮。随后,陶铸、叶飞、曾志等革命先辈,也来到这里领导闽东最优秀的儿女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33年12月,“闽东红带总队”在柏柱洋狮峰寺正式成立,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十万之众。一支无产者的队伍,以森林般的手臂,高举起简陋的梭标和土枪,踊跃投身“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山下村前的这面“闽东分田斗争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 车至闽东革命首府斗面村,走进这个古村落,仿佛走进闽东苏维埃的那段历史。1934年,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闽东妇女工作团、共青团闽东特委等首脑机关在柏柱洋中心的斗面设立了办公地点。从此,柏柱洋成为闽东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领导着方圆1.1万多平方公里、100多万人口的闽东苏区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苏区的各项群众活动,发展成为全国18个革命根据地之一。[1] [2] 下一页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