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楮杖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8:43:33
    福安新闻网(卢腾)闽东山区挑担哥手中的拄杖,锄头柄长、酒盅口粗,大都为楮木、石楠木等实心硬质木削制,故而俗称楮杖。  长楮杖、圆身骨,只有上端一小截,削出扁担底似的弧面,这截弧状面,可大有用场哩!当挑担哥将重担上肩起步时,就抡起楮杖,像舞动长臂一样,从另一肩膀上伸到身后的扁担底,紧贴着扁担底的楮杖弧状面,恰似一张有力的巴掌,将担子微微托起,减轻了挑担哥单肩受压的重负。因此,挑担哥说,楮杖是他们的第三只手!  楮杖着地的一头,紧紧地箍裹着厚铁皮。挑担哥肩负重担,艰难地登岭翻山时,每使劲踏上一阶坎,都先用力撑一下楮杖,随着他紧绷的小腿肚一鼓胀,铁包的楮杖头就重重地将硬坎石“噹”的一声击响,这可见,挑担哥向楮杖借来多大的脚力上岭啊!挑担哥蹚水过溪了,就一步一戳手中的楮杖,那铁包的楮杖头紧紧地咬住溪流下的砂石,让挑担哥步步迈得稳当。因此,挑担哥说,楮杖是他们的第三条腿!  挑担哥步沉沉、担悠悠地在蜿蜒的山道上缓缓向前,要是疲累歇担时,他们从不放担着地歇憩,只是就地将楮杖顶住扁担底面的中心,然后脱肩,一手扶担一手擦汗;若是路过村庄歇午,挑担哥们用楮杖顶起担,就势靠在村舍的外墙上,人抽身离担,悠然自得地坐在石头上、树墩上,边谈笑边吃自带的竹筒饭或是蒲包饭。挑担哥说,要不是楮杖顶担悬着歇,这歇担起担,我们的单根后脊骨可受不了,楮杖是我们又一根后脊骨呀!  有一回,挑担哥们在一个村庄的学校场地上歇憩,校中一位老先生,看了看顶靠在墙边的沉沉担子,自言自语:“这古人造字,把‘出’与‘重’字弄错了,看这担子两头重的,不都像两座山相叠压下来嘛……”挑担哥大都是目不识丁的粗汉子,但也不失有识之人,一位挑担哥就插话:“先生,这两字没造错呀!咱挑担人都知道,这山里,一山连一山,走过一山又一山,才算走‘出’山了;挑担人也清楚,再重的铁担,挑过八里、十里不算重,再轻的灯芯(通草)担,挑上百里、千里变成铁担‘重’了。嘿,还好有楮杖帮扁担,咱挑担人才能挑重担走远路,这真是,老爹随老娘,扁担随楮杖,是‘出’是‘重’都一样!”  在那个年代,挑担哥挑担出入山林中,若遇到山匪剪径、虫兽出没,他们就歇下担,抄起手中楮杖驱逐强盗和野兽。因此,他们空担回到家,从不把楮杖、扁担随意置放倒地,最忌讳楮杖、扁担被人跨辱。楮杖、扁担,一定要竖着靠在墙边或门角,当做护身符和财神一样敬重。  挑担哥还自诩说,他们是山野琴师,山峦是琴架,山岭、野径、溪流是琴弦,他们用手中的楮杖当拨指,“叮叮噹噹”地弹拨出世上最铿锵、最脆亮、最悠长的琴声!  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雄健的琴声了,现有,偶有乘车进山,也难得听到一、两声;不过,那默默无语、全无雕饰的楮杖,挺拔、坚毅、刚强的形象,总常在我脑中晃来晃去……
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