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我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加大种业振兴、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升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让广大农民从传统的“靠天种田”走向“科技种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坂中畲族乡坑下村集约化育苗中心,一排排育苗盘摆放整齐,一株株菜苗长势喜人。管理员张良涛正通过智能遥控系统灌溉西红柿、草莓苗。
采用自动化设施,喷灌施肥、天窗开关都实现智能化。用一部手机就可以管理蔬菜大棚,手机上可以查看温度、湿度,施肥浇水,天气不好时在手机上就能远程操作,非常方便。
据介绍,过去,坑下村村民育苗一直沿用传统方式,不仅难以保证成活率,而且成本高、风险大。如今村里建设了集约化育苗中心,从技术上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以前我们采取的是传统育苗,都要移栽两三次,成活率比较低,成本也比较高。现在采用大棚的育苗方式,产量会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提高了,质量提高了15%。
这套节本高效的工厂化育苗大棚方案,是我市引进科技人才成立服务团队设计形成的,在摸清坑下村蔬菜产业底子的基础上,团队依托智能化大棚育苗,改良蔬菜品种,打造“坑下村”种苗品牌。
我们当时试验的时候,让农民先试种,农民的反馈非常好。今年引进了好多个品种进行推广,下一步,试验成功后,我们会推广到各家各户。
坑下村共有230多户村民从事特色蔬菜种植,村里建设了西红柿、茄子等蔬菜生产大棚170多亩,年产值超14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3万元,被评为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示范村、省无公害蔬菜基地。
下一步,我们村将通过继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智慧农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村产业优化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我们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数农融合”,补齐现代化育种技术集成应用不足、突破性品种少、育繁基地支撑能力不强、科研人才流通不畅等短板弱项,让农业有“质”更有“智”。
记者:林平 宁德台 王辉辉 苏江屏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