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新闻网消息(郑望 林耀琳)福安围绕“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涌现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设施农业发展典型,以特色产业领跑农业现代化发展。
生态村“优”字名片
初夏时节,正是种植茭白的季节,康厝乡界竹村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界竹,地处海拔600米山区,山清水秀,种植业适应面较广,如白菜、茭白、合掌瓜、茶叶等具有质好味美的特点,属纯天然菜肴了,当然价格不菲。但交通不便,菜再好也是“黄瓜打锣——烂了一大截”,村民生活并不宽裕。年近耳顺的老农诉说:过去,辛辛苦苦地在界竹种好了菜,难得遇到好收成了。凌晨五点多,就得从床上爬起。从菜地里摘完了青菜,用稻秆扎成一把一把,放进篮子。肩膀一挑,在“晴天尘土漫天飞,雨天泥巴拔鞋根”的路上来回二三个小时。有时候担子重,走得慢,等到乡里,人家说菜该减价了,只能“人参卖个萝卜价” 。
2007年,实施村村通水泥硬化路,实现了山区人民企盼已久的夙愿。路修通了,生产生活获得很大改善,山里的茭白、竹笋、果子不愁运不出去了。2007年全村茭白面积从原先的一百多亩扩大到三百多亩,产量达到了100多吨。2008年,建立了界竹村茭白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由于界竹村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界竹茭白肉质脆嫩、色泽如玉、味道鲜美的特性,成为名优蔬菜,深受福州、浙江等大农贸市场欢迎。商家络绎不绝地来界竹订购茭白,让一个名不经传、藏居深山人未识的山旮旯喜变“金窝窝”。当地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捷径。目前,茭白已成为界竹的一大特色产业。全村230多户种植茭白300多亩,年产茭白万余担创产值240万元。村组建了绿色无公害茭白研究示范点,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扩大种植茭白、发展茭白深加工,延伸 “产业链” 。
科技棚“特”字当家
溪柄镇楼下村500亩现代化蔬菜示范栽培基地,一个个标准化的宽10米长30米的大棚中,生产着西红柿、茄子、黄瓜菜、辣椒等蔬菜,蔬菜长势旺盛,挂果累累。
福安是传统农业产区,近年来,采取“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形式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力度,以避雨设施和日光温棚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得以迅速发展。而今,全市已建成设施农业9514亩,其中日光温棚2010亩、钢管避雨大棚6041亩、遮阳棚1463亩,主要由赛岐、甘棠、松罗的葡萄避雨设施大棚基地,社口、甘棠的遮阳育苗棚基地,坂中、溪柄、溪潭的蔬菜保温促成大棚、嫩姜遮阳棚基地组成。
大棚拔地而起,新品种、新技术接踵而上。近年来,福安广泛应用了多项无公害现代农业生产栽培技术,并先后引进推广了红富士、魏可、夏黑、维多利亚、京亚等精细、特色品种,实现了栽培作物由蔬菜向瓜果、花卉、食用菌等多品种、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大优化了当地农业品种和品质结构。溪潭镇溪北村,全村314户群众中有298户建起了马铃薯、生姜保温棚和遮阳棚,共种植温室蔬菜250亩,嫩姜100亩,成为全镇设施蔬菜产业的重点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赛岐镇象环村,发展巨峰葡萄避雨栽培,面积多的达到了15亩,年收入达到20余万元。凭借“科技棚”,特色农业已成为福安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无公害“绿”字品牌
每年从3、4月开始,坂中畲乡的大棚蔬菜就开始供应福安城区、寿宁、柘荣等地市场。坑下村是福安市无公害蔬菜生产主要基地,以种植茄子、西红柿、小白菜为主,面积达1000多亩。运用地表盖地膜、大棚套小棚、三层防寒这一技术,有效降低了施肥、用药的次数。2006年该村被省里评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年茄子、西红柿、小白菜等三种蔬菜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村支部书记林明义介绍,无公害蔬菜价格比市场上的贵一倍,但仍供不应求,一年能创产值一千多万元。
福安著名的茶叶品牌“坦洋工夫”2006年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坦洋工夫的原产地社口镇积极实施原产地地理标志,成立了全市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经社团登记的乡镇级茶业协会。通过开展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建起集茶叶、养殖、沼气为一体的示范园,特别是抓好茶园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严控化学农药使用,有效促进当地无公害茶园种植,经福安市多次抽检,农残合格率100%,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残零投诉。通过努力,坦洋工夫——白云山麓的红衣佳人,终于重洗仙颜,再现“生态、和谐、健康、高贵”的品格,被冠以“中国高尚生活元素” 。浪漫红艳的 “坦洋工夫” ,经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课题小组评估,价值17.96亿元,为国内最具经营力品牌之一。2011年福安市《地理标志产品 坦洋工夫》国家标准获省人民政府标准贡献奖一等奖,成为闽东首家获得省级标准贡献一等奖的茶业县市。
农业特色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如何给力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福安“农字号” ,生态成就“优”字名片,科技铸就“特”字种植,无公害叫响绿色品牌,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