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乒乓球跳动的声音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全家福安”首届福乒赛正面向全网征集“福安乒乓故事”,让情感与乒乓共鸣,让故事与福安相融。
第三十四期优秀作品来了!
此次选登作品
《我的“灵丹妙药”》
说起我的乒乓球迷之路要追溯到1981年,那年陈新华夺得全国冠军,消息传回老家,整个福安群情激昂,随之掀起了打乒乓球的热潮。
那个年代经济落后、物质贫乏,小伙伴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我们就读的小学是借用的郑氏祠堂,祠堂最里面放置着杂物,男同学就翻找出门板、床板之类的平整些的大木板,架到两条板凳上,一个简易的球桌就成了。没有球拍?随便找个比巴掌大一些的木板就可以了。那时为了打球,一下课就飞奔过去抢占先机,没轮到就拿着一小块木块自己练颠球。就在郑氏祠堂的这个偏僻角落,我一点一点熟悉21分制、轮换发球、交换场地等乒乓球规则,熟知削球、拨球、弧圈球、对拉、拧拉、擦网、赛点等乒乓术语。
逐渐尝到甜头的我对乒乓球越发上心,在加上1985年陈新华夺得世界冠军,打乒乓球更是成为火爆潮流。那个时期家家户户逐渐有了电视机,我开始关注国乒赛事,跟班上的孩子们聊郭跃华迅猛如电的直板快攻,江嘉良细腻如丝的搓球,瓦尔德内尔沉稳如钟的削球,个子不高的邓亚萍干脆利落的反手拨球……聊国乒复兴时期的“养狼计划”。没成想到那些让我头疼不已的调皮捣蛋的孩子们,课后围着我眉飞色舞地聊乒乓技术,聊国乒,三言两语间,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孩子们学习态度也逐渐好转,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
2016年,家庭突遭变故,所幸还有喜好的乒乓球陪伴,是观看的一场又一场的国乒赛事缓解了我的压抑——樊振东的暴力正手,那股威力仿佛能击穿一切;孙颖莎的灵动衔接,每一个回球都出其不意;惊叹于“六边形战士”马龙,全面的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丁宁的“钢铁防线”,每一次周旋都暗藏反攻;陈梦的“极致相持”,每一拍落点都精准如尺……一局局精彩的发挥,缓解了那些时日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每一次挥拍,都是对前辈陈新华们的致敬;每一次观赛,都是对运动的热爱;每一次聊球,都是对国球的传承。乒乓球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灵丹妙药,在生活和工作中疗愈着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作者:木木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阮珊妮 陈菁婧